老牧民巴图的故事传开后,萧虎命人在英雄冢侧建 “护民亭”。亭用松木搭建,四柱三间,顶覆黑瓦(防雪压塌),亭内砌石台,台上供着完颜雪的《漠北草药图谱》抄本 —— 由耶律铸组织医官誊抄,分 “冻伤”“箭伤”“毒草识别” 三卷,每卷附插图,用朱砂标注草药形态,牧民可按图索骥,自行采药。
石台上还放着两本 “抄录簿”,牧民可在此抄写医方,也可记录 “受助事”—— 谁用图谱治好了病,就写下日期、病症、用药,由亭长(由甲士兼任)核对盖章。第一笔记录就是巴图的:“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初七,孙儿冻疮复发,按图采忍冬煮水,三日愈。” 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切的感激。
护民亭的梁上悬着铜铃,风吹铃响,声传三里。萧虎说:“这铃声像夫人在提醒咱们,守疆不光要靠刀枪,还得护着牧民。” 他命医官每月来亭中坐诊三日,免费施药,药钱从镇北司军费中列支。消息传到其他牧村,连百里外的人都赶来抄书、问诊,护民亭很快成了斡耳朵最热闹的地方,完颜雪的仁心,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漠北。
周显带着工匠在护民亭前铸造铜鹤,这是萧虎的主意:“完颜夫人喜鹤,说鹤有仁心,能辨毒草。” 铜鹤高六尺,展翅欲飞状,鹤嘴衔药囊,囊口刻 “护民” 二字,鹤足踏莲花座(汉地意象),座底刻蒙古文 “长生”(草原祝福),又是一处汉蒙合璧的匠心之作。
铸造用的是军器坊的废铜料,经十二次熔炼去杂质,铜液纯度达九成。工匠先做蜡模,鹤的羽毛、药囊的褶皱都雕得栩栩如生,再覆泥烧成陶范,最后浇铸 —— 这是汉地 “失蜡法”,周显特意让蒙古工匠旁观学习:“好手艺不分汉蒙,都得传下去。” 铜鹤铸成那日,金光闪闪,与英雄冢的青石碑相映,成了雪岭上的一道奇景。
萧虎亲自为铜鹤揭幕,抚摸鹤嘴的药囊:“你生前带药救民,如今铜鹤衔囊,替你继续护着他们。” 牧民们围着铜鹤转,有的摸鹤翅,有的拜鹤足,都说 “这鹤有灵性”。后来真有牧民说,夜里见铜鹤嘴发光,照着河谷的草药,仿佛在指引方向 —— 这传说越传越广,护民亭的香火也越发旺盛。
拔都的长子脱脱奉父命来斡耳朵慰问,特意备了祭礼前往英雄冢。他带来的是三匹白驼(草原最高规格祭品)、一柄罗斯银刀(象征 “斩毒护忠”)、一坛西域葡萄酒(仿庆功宴的酒,却换了无毒的佳酿)。祭拜时按蒙古礼:先绕冢三圈,再将驼毛缠在碑上,最后敬酒洒地,动作庄重,丝毫不敢怠慢。
“家父说,完颜夫人是草原的英雄,” 脱脱对萧虎说,他的汉语带着生涩,却字字真诚,“若非夫人舍命,盟约难成,西征难行。” 他献上带来的罗斯琥珀,琥珀呈血红色,通透无杂质:“这是罗斯最珍贵的宝石,能安神辟邪,愿夫人在天安宁。” 萧虎接过琥珀,命人嵌在墓碑顶端,阳光透过琥珀,在雪地上映出七彩光晕,美得令人屏息。
脱脱在护民亭抄了一页冻伤药方,说要带回西征军:“漠北也有冻伤,这方子有用。” 他还在 “受助事” 簿上写下:“术赤部脱脱,受夫人医方之惠,当铭记护民之责。” 这既是敬意,也是拔都阵营对萧虎的表态 —— 认可完颜雪的功绩,也认可萧虎的治理。同盟的温情,在后辈的祭拜中悄然延续。
《漠北草药图谱》的抄本很快传遍周边牧村,甚至有西域商队重金求购。萧虎命通西司刻印百本,分送各驿站、军营,规定 “凡持本图谱治病者,驿站需提供食宿便利”。图谱中 “醉马草识别” 一章尤其重要,配图详细标注其 “披针形叶、茎生细毛” 的特征,旁注 “误食者,速灌甘草汁”,救了不少误采毒草的牧民。
有次克鲁伦河汛,十余名牧民被困孤岛,靠图谱识别可食水草,撑到救援到来。他们获救后专程到英雄冢谢恩,在碑上刻下 “再生之恩” 四个大字。医官们也按图谱改良药方,将忍冬与当归配伍,治箭伤的效果比从前好三成 —— 完颜雪的智慧,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漠北的军民生活。
萧虎偶尔会翻看 “受助事” 簿,看到密密麻麻的记录,常想起完颜雪在灯下抄书的模样:她总说 “医书比刀枪更能安民心”,当时他还笑她 “妇人之仁”,如今才懂,刀枪能守疆,医书能守心,两者缺一不可。他在簿子扉页写下:“医者仁心,忠者仁魂,二者同归,皆为漠北安宁。”
琥珀嵌碑后,“英雄冢显灵” 的传说开始流传。有牧民说,月夜见碑前站着穿青布裙的女子,在教孩童认草药;有士兵说,铜鹤夜里会发出鹤鸣,吓跑靠近的野狼;更有人说,七彩光晕是夫人在笑,夸他们守疆守得好。这些传说虚实难辨,却让牧民和士兵对英雄冢多了份敬畏,连调皮的孩童都不敢在冢旁喧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虎听闻这些传说,从不制止,只对耶律铸说:“民心需要寄托,就让她活在传说里吧。” 他命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