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策与李赫早已相识,多年前,李赫遭秦军追击,正是李策驾车助其逃脱。李赫对李策心怀感激。
“先生请坐。”
两人落座,李赫率先开口:“先生出身世家,世代为齐相,不知为何如今却在赵恒麾下?”
李策笑了笑:“侯爷有所不知,我本意投奔田广,岂料他为章邯所杀,途中偶遇赵恒,与他相谈甚欢,故而留在他身边效力。如今侯爷已立燕王,李策特来有所相求。”
李赫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道:“先生于我有救命之恩,有何请求但说无妨,李赫定当全力相助。”
李策再次起身,对李赫郑重行礼。
“侯爷果然高义。”
坦言相告,李浩家族历代服务于燕国,时至今日,各国纷纷重建,唯独燕国势微。而今项羽将军手握统领群雄之力,加之暴秦肆虐,盟友自然是多多益善。在燕国王室子孙中,唯有安阳君李轩最为贤德,项羽将军可册封其为燕王,如此一来,便能增添一股助力。
李浩道出心中筹划,项羽略作思索,随即起身决断:“妙哉,先生所言极是,我便册封李轩为燕王,即刻公告天下。先生为复国之事如此辛劳,便请出任燕国司徒一职。我再拨五千兵马予燕王,尔等可自行收复燕土。”
项羽此举意在一次性偿还恩情,李浩闻言,心中宿愿得偿,满面喜悦:“李浩拜谢项羽将军。”
李浩满心欢喜,毕生所愿即将实现,匆匆与赵宇道别后,急赴寻找李轩。望着李浩远去的背影,赵宇心中略感失落。
……
颍川之地,一队骑兵如风驰电掣,黑色旌旗随风飘扬,横穿颍川。
“驾,驾!”
越过山岭,秦军骑兵数万,驰骋于大道之上。
“兄长,我等此行并非前往临淄方向啊!”
英豪勒住战马,对陈胜言道。
“就在前方岔路口分兵吧,英豪,你率所有骑兵前往临淄大营,我尚有一事需往丰县处理。”
丰县?
英豪闻言,颇为惊讶。
“兄长,丰县如今已被叛贼占据,整个丰县郡与泗水郡皆在项羽之手。”
陈胜冷笑一声,如今他岂会畏惧项羽,便是十万大军,有他这副玄铁战甲,亦能所向披靡。在丰县,有一人,他需亲自拜访。
“无妨,你务必将我的马车安全送回临淄城,那可是我的心头好。”
英豪拱手道:“兄长放心。”
言罢,陈胜领着五百骑兵朝另一方向疾驰。
“萧丞相,你曾说回去告别便回,如今却一去不返。大秦正值重建之际,正需你这等能臣效力!”
陈胜此行丰县,意在带回萧丞相。眼下虽子婴登基,但赵高非治国之才,李由又过于保守,要使大秦重获民心,唯有改革秦法。律法乃朝廷意志之体现,唯有改革昔日严法,方能令天下百姓看到新皇的态度,此事非萧丞相莫属。
……
咸阳城,随着陈胜奔赴前线,咸阳逐渐焕发勃勃生机。
时下政局渐稳,平定贼臣赵高一事,渐成群臣热议焦点。韩非本已命悬一线,若非韩浩协同张衡救回咸阳,韩非早已命丧咸阳街头。而今韩非重登百官之首的宝座,其子亦跻身九卿之列,执掌咸阳宿卫大权。
张衡麾下的司马寅等人,亦各有升迁,受赏无数。咸阳民众私下议论,似乎朝廷对平叛首功之臣张衡,未有特别嘉奖。张衡未及多休息,便又匆匆奔赴前线,继续平叛。
咸阳宫内,司马寅新任御史大夫,作为张衡在朝中的代表,他联手王寅,打算借今日朝会,议一议平定赵高、拥立新帝的最大功臣之事。尽管张衡本人对官位无甚在意,但作为他的坚定盟友,司马寅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陛下,近来朝局初安,百官对赵高擅权之事心有余悸。如今祸患已除,百姓拍手称快,是时候对出征讨贼的将士们**论功行赏**,以彰陛下圣明。”
子婴点头称是:“御史大夫所言极是,若无张衡将军率大秦勇士除奸,何以安邦定国?确应**重赏**。”
韩非听出了司马寅的言外之意,躬身奏道:“陛下,出征将士理应受赏,只是国库目前尚有困难,臣以为,不妨稍缓时日,待国库充裕再行封赏。”
“陛下,赏赐虽可稍缓,但封爵之事不宜拖延,否则何以激励三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