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19章 果然是我之子,知为大秦尽力

第119章 果然是我之子,知为大秦尽力(1/3)

    据报,最迟一个月,魏国会全境归秦。”

    \"从此,三晋之地尽归秦帝国,天下再无赵、魏、韩三国。”

    满朝文武齐声欢呼。

    祖龙听完王绾的话,没有表现出惊讶。

    这类关乎国运的大事,灭魏计划自然要先奏明于他,并在朝堂公开商议,让百官都知晓。

    \"相邦,\" 祖龙问道,\"我大秦两大军营及北疆粮草供应是否一切顺利?\"

    \"回禀大王,\" 王绾回答道,\"供应一切妥当。

    冯大人治理赵、韩两地多年,两地已无战乱,虽有零星残余,却不敢妄动。

    两地粮税皆入郡府库藏,两大军营及北疆粮草,多赖这两地供给。”

    秦法森严,政令整肃。

    此时的秦帝国,律法之苛远胜别国。

    别处贵族可凭势逃过法网,百姓则如蝼蚁般无力抗拒。

    而秦帝国奉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绝非虚语。

    冯去疾确实是治世良才,在他的治理下,赵、韩两地迅速强化地方管理,秦法得以彻底推行。

    相较本土,他对赵、韩两地的控制更为严格。

    秦帝国自建国始便以武立国,军需始终优先。

    当时农业产出低,百姓生活困苦。

    这些现状,赵迟明白,但他无意干涉。

    身为将领,只需遵从命令。

    待他日后登顶权力巅峰,自然会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秦王政正色道:\"大秦以武兴邦,万事皆以军务为先。”

    “大王所言甚是。”

    王绾拱手回应。

    “继续说。”

    秦王点头示意。

    “魏地已稳,齐、楚、燕等国见魏亡,纷纷撤军,武安君更遣十万精锐守边,邻国亦不敢轻动。”

    王绾徐徐道来。

    “魏患终消。”

    他低声自语,态度谦和。

    “昔日武安君未归赵地时,朕曾问伐魏之策。”

    秦王沉思片刻,“他直言,攻魏宜速战速决,即便齐、楚、燕欲助魏抗秦,亦鞭长莫及。”

    “今武安君两月便破魏根基,倾覆魏都,盟军未越国界,此战足见其谋略卓绝。”

    秦王抚掌而笑,满是赞赏,“得武安君相助,实乃我大秦之福。”

    “有武安君在,大秦必享长久太平。”

    群臣齐声恭贺。

    “谢诸公赞誉。”

    秦王笑容愈深。

    每位君主都期待子女成才。

    秦王平日待诸子甚好,虽无亲情,却视血脉为重。

    然而观后,诸子皆无建树,唯扶苏尚存几分勤勉与斯文,余者更是乏善可陈。

    尤其失望的是,扶苏因习儒礼而触怒秦王,从此再无期待。

    直至赵迟登场,他严厉训斥扶苏,令秦王大悦。

    宫中诸子多不堪大任,但冬儿所出之赵迟却令秦王颇为满意。

    赵迟不仅重情义,且才智远超诸兄。

    此役灭魏,秦王愈加欣喜。

    封赵迟为武安君,此乃军中最高荣誉,百万秦卒敬仰之人。

    这是秦王为赵迟规划的储君之路。

    储君不仅需要才略,还要赢得军心。

    唯有如此,大秦才能长治久安。

    毕竟,大秦倚靠军力而兴。

    然而其他诸子皆难承此重任,唯赵迟堪当大任。

    于是,秦王降旨封赵迟为武安君。

    虽为圣意,若战功不足,朝野难免议论。

    即便为王,亦需兼顾各方,不可任性。

    幸运的是,赵迟战功显赫,不负众望。

    其功业远超秦帝国任何一位将才。

    故祖龙宣布封赵迟为武安君时,朝中虽感意外,却无人异议,更无人因其年少而争辩。

    归根结底,赵迟的功勋令人敬畏。

    如今,赵迟已是秦帝国重臣,深受祖龙喜爱。

    权贵与诸公子的支持者都不敢轻易挑衅,因赵迟并未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

    若受冒犯,他们必将全力反击,至死方休。

    朝廷比战场更为复杂。

    “朕得迟儿,大秦有望。”

    “且迟儿行事独特。”

    “烟言说,迟儿欲让母复生。”

    “朕盼其成。”

    祖龙心中满是喜悦。

    仅因李烟言一句话,即使只是虚幻的复活,祖龙依然深信不疑。

    他信任自己的儿子,也笃信赵迟不会妄言母事。

    朝议结束后,祖龙回到章台宫,刚踏入宫门便见十几只鸽子在空中盘旋。

    “哇,这么多鸽子!”

    赵钰琪和赵熙两兄妹在宫中雀跃,那些鸽子似通人性般围绕他们飞舞,孩子们也跟着嬉笑玩耍,场面十分热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