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阔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说道:“兄长,我在外地做生意时,结识了一位名叫苏鹤年的先生。此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经史子集,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且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心怀济世育人之志。听闻他近日有意回乡讲学,若能将他请来,必能教导子弟成才,为林家培养出栋梁之材。”
林如海大喜,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座灯塔,忙问道:“真有此事?若能请到苏先生,那可真是林家子弟之福,家族复兴有望啊。不知贤弟与苏先生交情如何?能否代为说项,恳请苏先生出山,教导我林家子弟?”
林如阔微笑着点头,自信满满地说道:“兄长放心,我与苏先生虽交往不深,但也曾有过几次促膝长谈,彼此颇为投缘。苏先生对我林家的家世和家风也有所了解,颇为赞赏。待我修书一封,详述林家现状与诚意,言辞恳切地恳请他出山,想来苏先生会念在往日情分,应允此事。”
林如海起身,对着林如阔深深一揖,感激涕零地说道:“贤弟,如此便全仰仗你了。林家兴衰,在此一举。若能请到苏先生,你对林家的大恩,我林氏一族没齿难忘。”林如阔赶忙起身扶住兄长,说道:“兄长这是折煞小弟了,自家兄弟,何出此言。为了林家的未来,小弟自当竭尽全力,义不容辞。”
二人重新落座,继续商议家族诸事。林如海又道:“除了子弟教育,家中产业的经营管理也至关重要。如今我精力有限,又历经丧妻之痛,心力交瘁,许多事务已力不从心。贤弟在外经商多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不知能否分出些心力,帮衬一二,带领林家走出困境,走向繁荣。”
林如阔毫不犹豫地说道:“兄长放心,小弟本就有此打算。待安顿好手头事务,便回府协助兄长。咱们先将家中账目理清,做到心中有数,再对各项产业进行梳理,分清主次,制定长远规划。无论是田庄、商铺,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合理经营,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林如海欣慰地看着林如阔,感慨道:“有贤弟相助,为兄便安心多了。只是如此一来,恐怕要耽误贤弟不少生意,影响你的前程,为兄心中实在过意不去。”
林如阔摆摆手,笑道:“兄长不必挂怀,生意之事,可交由手下人打理。林家乃我们共同的根基,如今兄长有难,家族面临困境,小弟自当全力以赴,共渡难关。再说,家族兴旺,亦是我之愿,我又怎会在意这一时的得失。”
正说着,忽听门外传来一阵轻盈而有序的脚步声,紧接着,丫鬟在门外通传:“老爷,二老爷,姑娘、姑爷,还有少爷、少奶奶前来拜见。”林如海与林如阔对视一眼,皆面露笑意,忙道:“快请进来。”
只见林黛玉与丈夫贾宝玉携手而入,林黛玉身着淡紫色绫罗长裙,裙摆如行云流水般飘逸,外罩月白色锦缎披风,质地轻柔,仿若烟霞。她身姿婀娜,恰似弱柳扶风,神色温婉,眉眼间透着聪慧与灵秀。
贾宝玉则一袭月白锦袍,袍角绣着精致的云纹,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冠上明珠闪烁,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尽显风流倜傥之态。
紧随其后的是林承祖和妻子贾惜春,林承祖身着藏蓝色长袍,袍身线条简洁流畅,腰间束一条青色丝绦,更显身姿挺拔,英气勃勃;
贾惜春穿着一件鹅黄色的褙子,褙子上绣着淡雅的梅花,下着翠绿百褶裙,裙摆随风轻摆,眉眼间透着几分清冷与书卷气,宛如画中走出的仙子。
众人进屋后,纷纷向林如海和林如阔跪下行礼,动作优雅而整齐。林黛玉轻声说道,声音如同黄莺出谷,清脆悦耳:“二叔远道而归,一路辛苦了。听闻家中之事有了转机,我们心中也宽慰许多。”
林如阔笑着打量众人,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说道:“侄女,侄儿,快快请起,多年不见,黛玉出落得愈发标致了,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宝玉也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不愧是贾府的公子。承祖和惜春,亦是郎才女貌,般配得很,真是我林家的佳儿佳媳。”
林承祖上前一步,恭敬地抱拳说道:“二叔,侄儿听闻您带回银子,又与父亲商议重振林家之事,侄儿愿尽一份力,为家族分忧解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贾惜春也微微福身,轻声道,声音虽轻柔却透着坚定:“儿媳虽为女流之辈,但也知晓家族兴衰与共的道理,若有能帮衬之处,定不会推辞,愿为家族复兴略尽绵薄之力。”
贾宝玉也笑着说道:“岳父、二叔,我虽不擅经营产业,理财之道一窍不通,但在诗词文章方面,或可与家中子弟切磋,分享些心得体会,助他们学业进步,早日金榜题名。”
林如海看着眼前的晚辈们,心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林家未来的希望,说道:“有你们这番心意,林家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