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层面来说,我们现在掌握的证据还不够充分。”赵娜推了推眼镜,语气冷静,“虽然检测到了汞元素和生物死亡,但要证明这两者与碳封存项目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而且项目许可文件里有免责条款,他们完全可以用‘技术风险’来搪塞。”
小陈突然举起手,眼神里带着一丝兴奋:“林队,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海洋生态模型,模拟碳封存项目对周边海域的长期影响,包括海水酸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如果能预测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态灾难,或许能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林深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他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小陈,你负责模型构建,需要什么数据随时跟我讲;周老师,你协助小陈完善生态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赵娜,你继续搜集‘深海封存’公司的违规证据,尤其是他们的提纯流程和检测记录。我们一定要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阻止这个项目继续破坏海洋生态。”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所有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小陈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调试模型参数,周涛则带着队员们一次次潜入深海,采集更多的样本数据。赵娜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深海封存”公司的前员工,得知他们为了赶工期,确实经常省略部分提纯步骤,而且检测报告存在造假情况。
这天,小陈突然冲进林深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模型预测图:“林队,你看!按照我们的模型预测,如果‘深海封存’继续按照现在的规模注入二氧化碳,五年内,这片海域的珊瑚礁将全部白化死亡,十年内,渔业资源会减少60%以上,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南海的生态链。”
林深看着图上红色的预警区域不断扩大,心里一阵刺痛。他拿起预测报告和赵娜搜集到的证据,立刻驱车前往市环保局。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环保局局长王建国。
王建国看完所有材料,沉默了很久。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大海,语气沉重:“林队长,说实话,我早就收到过关于‘深海封存’项目的投诉,但现在碳中和是国家战略,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叫停这个项目,短期内很难找到其他替代方案。”
“王局长,减排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为代价。”林深激动地说,“这片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区,一旦生态链被破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无法恢复。我们已经有了模型预测和违规证据,难道还要等到灾难发生才采取行动吗?”
王建国转过身,眼神复杂地看着林深:“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但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这样吧,我会把你们的材料上报给省环保厅,同时组织专家对‘深海封存’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在评估结果出来之前,我会要求他们暂停项目,不得继续注入二氧化碳。”
林深松了一口气,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三天后,王建国打来电话,语气带着歉意:“林队长,对不起,省厅那边驳回了我的申请。‘深海封存’公司跟几家大型国企有合作,他们承诺会加大投资,改进技术,省厅最终决定让项目继续推进,但要求他们每季度提交一次生态监测报告。”
林深拿着电话,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知道,所谓的“改进技术”和“生态监测报告”,很可能只是走走形式。
就在团队陷入绝望的时候,周涛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官方途径走不通,我们不如将所有证据和模型预测结果公之于众,借助公众的力量给政府和企业施压。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关注环保,只要引起舆论关注,他们就不得不重视。”
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赵娜整理了所有证据,包括检测报告、前员工证词、模型预测图,制作成一份详细的公开信。小陈则联系了几家知名的环保媒体,希望他们能帮忙发声。
公开信发布的第一天,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海洋碳封存破坏生态#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指责“深海封存”公司的不负责任,要求政府叫停项目。很多海洋生物学家、环保组织也站出来声援林深的团队,呼吁重视碳封存技术的生态风险。
“深海封存”公司股价暴跌,张启明不得不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诺会立即停止项目,全面整改,并接受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政府也迫于舆论压力,成立了专项调查组,重新评估碳封存项目的可行性。
调查组进驻后,林深的团队全程配合,提供了所有数据和证据。经过一个月的调查,调查组最终公布了结果:“深海封存”公司存在违规操作,二氧化碳提纯不彻底,导致重金属泄漏,且项目选址未考虑海洋生态保护,责令其永久停止该项目,并赔偿海洋生态损失。
同时,调查组还邀请林深的团队参与制定《海洋碳封存伦理保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