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看着草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突然笑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总想着改变点什么。行,这个事,我支持你。明天我就向高院申请,把你的方案递上去。”
一周后,专项团队正式成立。除了林野和张诚,还有陆明代表技术方,以及伦理学家周教授——她是国内知名的科技伦理专家,曾多次公开批评虚拟法庭的程序漏洞。第一次会议上,四人围坐在虚拟会议室里,气氛却有些微妙。
“我先泼个冷水。”周教授率先开口,她的虚拟形象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手里拿着一本电子笔记本,“要让虚拟法庭和线下具备同等效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场感’问题。线下法庭里,法官能观察当事人的微表情、语气变化,这些都是判断案情的重要依据,可虚拟形象能做到吗?”
陆明立刻接话:“我们可以升级表情捕捉系统,精度能达到98%,甚至能还原肌肉细微动作。而且,虚拟法庭可以设置‘全息真人模式’,直接投射当事人的实时影像,和线下出庭没区别。”
“那证据呢?”林野追问,“上次有个案件,被告把虚拟合同的签署时间篡改成了法定节假日,系统没识别出来,导致原告败诉。这种技术漏洞怎么避免?”
“我们可以建立‘证据区块链存证库’。”陆明调出一个技术模型,“所有提交到虚拟法庭的证据,都会自动生成区块链哈希值,任何修改都会留下痕迹,而且能同步到线下司法数据库,法官随时可以调取原始记录。”
张诚点点头,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事人自主选择审理方式,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强制引导。比如平台为了提高虚拟审理率,故意夸大线下审理的时长和成本,怎么防止这种情况?”
周教授放下笔记本,语气严肃:“这就需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规范里必须明确,平台不得对当事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引导,选择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并存档备查。一旦发现违规,直接暂停平台运营资格。”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上午讨论到傍晚,方案草稿上渐渐填满了修改意见。可就在讨论接近尾声时,陆明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挂了之后,他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出什么事了?”林野问。
“资本方知道了我们在制定规范,刚才打电话施压,说如果规范影响了平台效率,他们就撤资。”陆明的声音有些低沉,“而且,他们还威胁说,要联合其他元宇宙平台,抵制我们的规范。”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张诚皱着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撤资也好,抵制也罢,司法的底线不能破。如果为了钱放弃程序正义,那虚拟法庭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周教授也附和道:“没错,我们做这个规范,不是为了某家平台,是为了所有数字时代的当事人。如果现在退缩,以后只会有更多人蒙受不白之冤。”
林野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心里的疑虑也烟消云散:“陆明,技术是中立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立场的。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守住这个立场吗?”
陆明沉默了几秒,突然笑了:“其实我早就想这么做了。上次那个被篡改合同的原告,是我大学同学的妹妹,我看着她哭着说‘没人信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资本方要撤资就撤,大不了我们找其他技术团队合作,总能找到愿意坚持正义的人。”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几乎天天泡在会议室里,反复打磨规范的每一个条款。他们参考了近十年的数字法律案例,咨询了20多位国内外专家,甚至还组织了一场模拟庭审,邀请普通市民扮演当事人,测试规范的可行性。
模拟庭审那天,陈芳也来了。她扮演原告,起诉一家虚拟房产中介欺诈。虚拟法庭里,她按照规范要求,选择了“全息真人模式”,对面的被告代理律师也以真实影像出庭。庭审过程中,系统突然提示被告提交的房产证存在修改痕迹,陆明立刻调出区块链存证库,显示原始文件的产权日期与提交版本不符——这是团队特意设置的测试环节,目的是验证证据检测系统的有效性。
“反对!”被告律师试图辩解,“这可能是系统故障导致的。”
“请出示原始证据的修改记录。”扮演法官的张诚语气平静,“根据《虚拟法庭伦理规范》第五条,所有证据修改需提供合法依据,否则视为无效。”
最终,模拟法庭判决原告胜诉。庭审结束后,陈芳激动地握住林野的手:“林律师,这样的虚拟法庭,我信得过!刚才我看着法官的眼睛,就像在真正的法庭里一样,心里特别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芳的话,让团队所有人都红了眼眶。他们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
2035年10月,《虚拟法庭伦理规范》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张诚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滚动着规范的核心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