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一个因一时冲动犯下抢劫罪而被关押在此的年轻人,从踏入监狱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那令人窒息的监视。牢房天花板上的一个个微小探头,不分昼夜地闪烁着微光,仿佛一只只窥视的眼睛。
每天24小时,脑波监测设备时刻在运转,捕捉着犯人们大脑发出的每一丝电波信号。杰克时常在睡梦中都会觉得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深入他的思想,试图剖析他的每一个念头。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噩梦,梦中自己又回到了犯罪的那个夜晚,惊恐、懊悔等情绪交织在一起,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的脑波数据被详细记录了下来,而狱警看着那些数据,眼神里满是审视,这让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寒意。
情绪预测功能更是让犯人们觉得毫无隐私可言。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在放风时皱了下眉头,或者是长时间沉默,AI系统就会判定他情绪出现异常,可能有潜在的危险行为倾向,然后狱警便会过来对他进行额外的盘查,让他在众人面前尴尬又难堪。
同牢房的汤姆,是个性格有些内向的中年人,因为经济犯罪入狱。他本来就对自己的罪行深感愧疚,时常陷入沉思之中,可这在AI监控系统看来,却成了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多次被无端询问,让汤姆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他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服刑改造,而是在一个没有隐私、任人剖析的透明盒子里,尊严被一点点碾碎。
第二章:无声的抗议
犯人们虽然身处监狱,失去了自由,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基本人权的渴望并没有消失。对于这种过度使用AI监控系统侵犯人权的情况,开始有人默默地进行抗议。
杰克和几个平日里比较聊得来的狱友聚在一起,偷偷地商量着该如何让外界知道他们在这里所遭受的不公。他们知道,仅凭他们的口头诉说,很难引起重视,毕竟在大众眼中,监狱里的犯人似乎就该被严格监管,没有资格谈什么人权。
“我们得想办法把这里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找机会送出去。”杰克压低声音说道。
“可到处都是监控,怎么可能做到啊。”一个狱友无奈地摇摇头。
“总会有办法的,比如在监控的死角,或者趁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另一个狱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他们开始留意监狱里监控的盲区,在放风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可能的机会。而与此同时,监狱里其他牢房的犯人,也或多或少察觉到了这种不合理的监控,私下里都在议论纷纷,一种压抑又愤懑的情绪在整个监狱里悄然蔓延。
狱警们也察觉到了犯人们的异样,他们一方面继续依靠AI监控系统加强对犯人们的管控,另一方面也向上级汇报了监狱里出现的这种不稳定氛围,可上级却认为这只是犯人在妄图逃避监管,并未重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权问题。
第三章:转机初现
在监狱外的世界,一支由法律专家、人权倡导者以及技术伦理学者组成的团队,正在关注着智能监狱中AI监控系统滥用的情况。他们深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将是对人权的极大践踏,也违背了法律改造犯人、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初衷。
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艾米丽教授,是一位在技术伦理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多所智能监狱中AI监控系统使用情况的资料,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犯人们的遭遇让她下定决心要推动改变。
“我们必须制定出明确的准则,来规范智能监狱中AI监控系统的使用,不能再让这种侵犯人权的行为继续下去了。”艾米丽在团队会议上严肃地说道。
于是,团队成员们开始深入调研,与曾经在监狱工作过的狱警、刑满释放人员等进行交流,了解AI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咨询法律界的权威人士,探讨如何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来保障犯人的基本人权。
经过数月的努力,团队终于制定出了《智能监狱伦理准则》,准则中明确规定监控仅限“安全防范”目的,禁止监测思想、隐私对话,禁止利用AI预测“犯罪概率”实施惩罚,并且要保留“人工复核”对监控结果的最终判定权。
他们拿着这份准则,开始向相关的监狱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构进行游说,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推动其实施。起初,很多部门对此并不在意,觉得现有的监控系统已经很好地保障了监狱的安全,没必要多此一举。但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举办研讨会、发布研究报告等方式,不断向社会各界宣传智能监狱中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章:内外的碰撞
在团队努力推动准则实施的同时,监狱里的情况愈发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