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宿缘之命运 > 第312章 出游

第312章 出游(3/3)

水运为周边几省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黄河航运很发达,东龙王辿是当时这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当时,每届3月桃汛期即开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时间段外,直至每年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从不间断下行货运商船。上游人们为了物资交流,每到冬季,即伐木造船,开春后载上当地出产的甘草、红枣、粮食、皮张、兽骨、煤炭、瓷器、食盐、碱面等土特产品,经壶口运往下游的风陵渡、孟津一带,连船带货全部出售,然后空人徒步返籍。这些船只,除少数官船外,大多数为商船。以载粮食计算,大船可装粮9000余公斤,小船装6000余公斤。正常年景路经码头的船只达四、五千只。东龙王辿停船最多时有1000多只,有几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据东龙王辿保存的多种碑文记载,此镇兴于明初,繁荣于清代,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战争前,前后约经历了400余年。据清同治九年修复捻军东渡烧毁庙宇碑文记载,当时捐资修庙的商号有63家,其中钱庄、皮庄、当铺、盐店、药铺和京货店等。其经济活动相当可观。

    东龙王辿码头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相应的商业机构,而且要有一支相应的庞大的航运组织,才能加快“旱地行船”的速度。于是,在清代康熙初年出现了民间搬运组织“六股头”这一组织主要由吉县壶口附近的6个大村:南原、上市、中士、留村、南村、古贤所组成,负责分配搬运任务,组织人力与分配酬金,税款等。这一组织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在长达200年的活动中,对繁荣当地经济,开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

    衣锦渡,冯家碛、圪针滩、小船窝等,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摆渡口和航运码头。山峡乡民、军旅、商贾常常由此往来。象圪针滩古渡口,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集镇风貌,岸边缆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开凿的山路,依然如故。

    在东龙王辿与圪针滩,还保留有明代窑洞数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铺砌的古街道等。

    自京包铁路修成后,内蒙货物均在包头起运,一般不再利用秦晋峡谷段的黄河水道。黄河大桥建成后,公路四通八达,壶口附近的这些渡口和码头便失去作用。

    壶口瀑布历史悠久,“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

    据记载,历史上发生在壶口一带的军事活动主要有:春秋时,晋国为了谋图关中平原,曾与河西黄龙山的狄人两次大战采桑(今壶口附近的小船窝)。

    东晋时期,羌族首领姚襄,在黄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东南村坡),待机进犯关中。

    南北朝末期,姚襄城为北周滩头阵地,阻止北齐西渡黄河。

    隋开皇十三年,唐公李渊率军进壶口,“滨之民献舟者日益百数”,继而攻取长安。

    附近残存的军事遗址主要有: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的清长城。清政府为堵截西捻军东渡黄河,保证京津安全,调淮军在黄河东岸筑长城。长城北起平渡关,南至禹门口,全长75千米,外墙高10米以上,顶面宽5米,上面设有炮台,并建有垛口、通道、堡门等。东龙王辿是当时中心指挥所所在地,驻有提督以下的指挥机关,兵3500人。

    南村坡位于壶口上游河东5千米处。马粪滩在南村坡下。现留有石砌的“忠烈祠”、“乐千堂”等大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石窑洞建筑群,望河亭及当时驻军的土窑洞数百孔。

    石堡寨位于壶口上游云岩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岸崖壁立,可俯视黄河。据传为宋金时代所建,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相对峙。现有堡门、堡墙及石窑洞数十孔。河东岸的小船窝、蛤蟆滩等,过去都设置过驻军机构。

    在两省所看到的壶口瀑布的景观截然不同,每年丰水期不少游客来往两省边界处观看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丽美景和自然奥秘,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源。每年这里是旅游打卡的圣地之一。往往不虚此行。离开陕省的户口簿不断,他们沿河边公路绕行至晋省的壶口瀑布,近距离的欣赏了两首壶口瀑布的不同之处。拍照打卡留念,纪念这一美好的时刻。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