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省宜川县境内的云岩河时常出现短时涨水过程的时候,河水裹挟着泥沙流入黄河,由于云岩河与黄河交汇处距离壶口瀑布仅有三四公里,使得壶口瀑布出现西边浊浪翻滚、东边清流奔泻的“鸳鸯锅”奇特景观。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千米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如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多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
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着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
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于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今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孟门山虽然不足以称“山”,但它的奇特景致引人入胜。清人南鹏在诗中写到“闻说孟门小,来看大似拳。生就书案景,拟在画中悬”。
黄河孟门不但风光迷人,有“孟门夜月”之美,而且在研究黄河发育史中,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冰桥”和“涸瘦”是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变化的两种奇景。
隆冬季节,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封冻,有的地段冰层较厚,形成连接两岸的天然桥梁,称黄河冰桥。
自河面形成稳定的冰盖起,至冰盖破裂开始流水之日止,为封冻期。封冻期,始于12月10—12月20日,止于翌年2月20—25日,一般50—70天。封冻期,十里龙槽被冰雪覆盖,其上的冰层“小雪流凌,大雪合桥”。数九寒天,冰层可高出两岸,不仅景象壮观,而且形成冰桥。当河槽初封时,人们看到狐狸等野生动物的足迹,就知道下面冰层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间有“狐仙踩线”的传说。
宜川衣锦渡与山西吉县冯家碛隔河相望,冬季结冰坚实,车水马龙,由于位于壶口之上,故称此冰桥为“上桥”。龙王辿、七郎窝一带河面封冻时,平如坦途,人马往来,川流不息,称为“老桥”和“神桥”。黄河冰桥为促进秦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一定作用。
黄河水量剧减,水面变窄,水深变浅,有时出现短时期的的河水变清,或接近涸竭等现象,当地人称为“黄河涸瘦”。
在高出河床100米的岩石面上,堆积着1—2米厚的砾石层,他们共同组成黄河的一级高阶地。这一堆积阶地是黄河发育早期的产物,是当时黄河河床的残留部分。这一高阶地在秦晋峡谷的有些地段也存在,它对于研究黄河的发育史,以及当时地壳运动特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壶口瀑布下游3千米处,发现二趾兽化石,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二趾兽是生活在百万年以前的动物。这一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发现,对于研究壶口一带的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土塬、峁、梁及其间的沟壑均为大型黄土地貌,而在黄土陡崖边缘出现的黄土柱,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墙、黄土洞等,均属黄土地貌小景。壶口一带,黄河两岸的破碎黄土塬边,黄土地貌小景多有分布。
在距县川河口约15千米的仕望河谷北侧的山崖上,有一处天生桥。桥长6—7米,宽1.5—3米,桥顶面平坦,凌空悬挑,十分奇险。
在宜川县城东约10千米处的景阳村河南侧,黑杉岭中山腰间有一石洞,名曰白云洞,洞口呈方形,只容1人匍匐而行,入内豁然展宽,可站立行走,内有石似宝塔钟乳石,高2—3米,光润可爱。
古码头与集镇以河东岸的东龙王辿与河西岸的圪针滩规模较大,河西岸的衣锦渡、小河口、官头渡等渡口分别与河东岸的冯家碛、马粪滩、蛤蟆滩相对。壶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诸多渡口,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它将黄河水运通途分割为两段。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到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加之,秦晋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冬季又有冰桥之便,因而出现一个个渡口。当时,这些渡口是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水运货物的集散地。秦晋峡谷的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