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差了两周...\"方稷用镊子拨弄着偃麦草的花药,\"得用光照培养箱人为调控。\"
郑国栋已经搬来一台老式温控仪:\"我父亲当年改装过这个,能模拟昼夜温差。\"他麻利地拆开外壳,\"再加个光敏电阻就能自动调节。\"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叶片上,方稷就蹲在杂交圃里进行人工授粉。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偃麦草花粉点到小麦柱头上,每完成一朵就套上纸袋。
\"第37组...\"铁柱在旁边记录,突然压低声音,\"方老师,郑叔说有人往试验田张望。\"
方稷头也不抬:\"让保卫科加强巡逻。\"
两天后,铁柱发现异常:\"方老师!2号培养皿的杂交胚开始膨大了!\"
显微镜下,罕见的双受精现象正在发生。方稷立即调配特殊培养基:\"加赤霉素,再提高蔗糖浓度。\"
实验室的排气扇嗡嗡作响,方稷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正在操作台前进行第一百二十七次杂交尝试,镊尖在解剖镜下微微发颤。
\"赤霉素浓度再提高0.1mg。\"方稷的声音有些沙哑,\"蔗糖浓度调到12%试一下。\"
郑国栋立即调整培养液配方,试管中的液体呈现出琥珀色。他小心地将改良后的培养液滴在杂交穗上,液体顺着麦芒缓缓流下,浸润着每一个小心剥开的小花。
实验室的挂钟指向凌晨三点,方稷的白大褂上沾满了花粉和培养基的痕迹。他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再次俯身到显微镜前。这是他们尝试远缘杂交的第七十八天,失败记录已经写满了三个笔记本。
\"还是不行。\"郑国栋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鼻梁,\"偃麦草的花粉管在小麦柱头上生长到三分之一就停止了。\"
方稷没有立即回应。他小心地从培养箱中取出最新一批授粉样本,在解剖镜下仔细观察。突然,他的镊子停在了半空:\"国栋,你看这个!\"
郑国栋立刻凑过来。在40倍放大下,他们清晰地看到一株小麦的柱头上,偃麦草的花粉管竟然突破了惯常的阻滞点,正在向子房延伸。
\"这是...第49号处理组?\"方稷的声音有些颤抖。
铁柱赶紧翻开记录本:\"是赤霉素较高的那个组合!\"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整个团队兴奋不已。而赤霉素的那个浓度可能改变了小麦柱头的生理状态。
\"我们需要系统设计实验。\"方稷在晨会上铺开一张大纸,\"从今天开始,设立以下处理组:\"
激素调控组: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单独及组合处理
物理处理组:温度休克、紫外线照射、离心处理花粉
嫁接过渡组:先将偃麦草与小麦近缘种杂交,再与普通小麦回交
实验室顿时变成了一个精密的战场。铁柱负责配置各种培养基,他的大手此时异常灵巧,能准确称量到0.001克。
冯知微被从淅川调过来一起实验,到了以后就直接投入到实验中,她建立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系统,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花粉管生长情况;郑国栋则负责连续拍摄花粉管发育过程。
第七天,郑国栋在观察一组经过特殊处理的样本时,突然惊呼:\"快来看!花粉管进入胚囊了!\"
众人围拢到显微镜前,只见经过赤霉素和椰乳复合处理的小麦柱头上,偃麦草的花粉管不仅成功穿过了整个花柱,而且已经释放出了精子细胞。
\"立刻进行胚胎拯救!\"方稷立即行动起来,\"铁柱,准备培养基,知微,配制活性炭溶液;国栋,把培养箱温度调到25c。\"
在无菌操作台前,方稷小心翼翼地剥取幼小的子房,将其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
这个培养基是他们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来的配方,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能够支持远缘杂交胚胎的早期发育。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里的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每天早晚,方稷都会亲自检查培养皿中的子房发育情况。
大多数子房在几天后就开始褐化死亡,但令人振奋的是,第49处理组的三个子房仍然保持鲜绿。
\"看!\"第十天早晨,冯知微激动地指着其中一个培养皿,\"这个子房膨大了!\"
方稷立即用解剖镜观察,发现子房内部确实有胚胎开始发育。他立即调整培养基配方,降低蔗糖浓度到6%,并添加了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与此同时,郑国栋对成功授粉的样本进行了细胞学观察。
他在显微镜下发现,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小麦柱头细胞壁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致密的胼胝质屏障出现了局部疏松,这可能是花粉管能够突破的关键。
方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