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233章 虹溪调研

第233章 虹溪调研(1/3)

    前世,王月生意识到自己一直关注工业化,却忽略了自己家乡身边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后世在21世纪都是执政党最关注的问题,每年一号文件铁定是这方面的内容,怎么自己就那么心大得置之不理呢。估计自己的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到整个老营的教学安排和学员的思想认知,所以索性掩去部分敏感词后,将教员的《寻乌调查报告》当做范本发给了教务处,让安排一次从教员(洋教习除外)到学员的社会调查实践,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提交报告。

    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传播过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所以后来教务处汇总整理出一个简单的情况摘要和厚厚的分门别类的数据汇总,只是在形式上模仿和借鉴了王月生提供的寻乌报告和后世一些调研报告,并没有什么深入的分析。摘要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调查时间:1900年秋

    调查范围:云南蒙自县虹溪乡及周边村寨

    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农户、地主、商贩、乡绅;查阅地契、税册、宗族账目;对比县志与口述史。

    一、地理与人口

    自然条件

    地形:山区与坝子交错,坝区以水稻田为主,山区旱地种植玉米、荞麦。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5-10月),易发山洪;旱季缺水,灌溉依赖小型沟渠。

    资源:无大型矿藏,林木资源因垦殖过度逐渐减少。

    人口结构

    总户数:约1200户(坝区800户,山区400户)。

    民族构成:汉族占70%(多居坝区),彝族占30%(聚居山区),族群间土地权属存在历史纠纷。

    阶级分布(抽样估算):

    地主:5%(约60户,占有60%土地)

    自耕农:15%(180户,多为中小土地所有者)

    佃农:70%(840户,无地或少地)

    雇工、手工业者:10%(部分与佃农身份重叠)。

    二、农业生产

    农作物结构

    主粮:以水稻、陆稻为主,坝区水稻占70%,山地陆稻(旱谷)占30%。

    经济作物:甘蔗(制红糖)、烤烟(近年引入)、棉花(供应昆明纺织业)。

    辅助作物:玉米、甘薯(山地梯田补充粮食),三七(山区药材种植)。

    生产技术工具:曲辕犁、铁锄为主,坝区部分地主使用水转翻车灌溉。

    耕作制度:水稻一年一熟(早稻插秧5月,晚稻9月收割),轮作制度尚未普及。

    水利依赖:虹溪坝区引甸溪水灌溉,但渠道年久失修,旱季缺水频发。

    生产力水平

    亩产:水稻亩产约1.5石(约90公斤),低于江南地区(3石以上)。

    劳动效率:全靠人力与畜力,播种至收割需投入300-400工/亩。

    抗风险能力:极差,遇水旱灾害常绝收。

    三、土地关系与阶级结构

    1.土地占有地主阶层:占人口5%,控制60%耕地。最大地主王氏宗族占虹溪坝区良田3000亩(占全乡耕地30%),地租率普遍达60%。

    类型:官绅地主:退休官员、举人(如虹溪“八大家”),通过科举功名获赐田。

    商人地主:经营锡矿、红糖贸易的商户(如王氏“永兴号”)。

    自耕农:占15%,人均耕地不足10亩,多集中在山区。

    佃农:占70%,租种坝区肥沃水田,人均耕地仅3-5亩。

    彝族集体土地:山区保留“份地制”,每户按人口分配山地,但汉人地主通过高利贷逐步蚕食。

    虹溪寺占有土地500亩,租给佃农,租率50%,收入用于祭祀与乡学。

    2.主佃关系

    租佃形式:

    分成租:六成归地主(“六成租”),稻谷晒干后按比例分。坝区通行“主六佃四”;山区因产量不稳,多“对半分”。

    定额租:灾年仍需缴固定米量(如租1亩需缴谷5斗,歉收亦不可减)。

    押租制:佃农需预付2年地租(约10两白银)获得租佃权。

    劳役地租:佃农每年需为地主无偿劳作20-30日(修渠、运粮)。部分地主强制佃农无偿耕种自营地(“庄头田”),每日劳动折抵地租。

    3.民族差异:彝族、哈尼族山民被禁止进入坝区租地,被迫种植低价值苦荞。

    四、地主与农民收入对比

    1.地主收入来源地租:一户中等地主(500亩)年收稻谷3000石(折现银约3000两)。

    商业利润:放贷利率达30%(“羊羔利”),兼营红糖、锡矿运输。

    特权收入:包揽地方“火耗银”(田赋附加税的15%)。

    2.农民收支

    佃农:年产稻谷5亩×1.5石=7.5石,交租6石(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