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战前准备:设备调试与人员的心理博弈
1969 年 3 月 16 日 1 时 19 分,老张带领技术组在 19 个哨所同步调试 “67 式”。核心任务有三:一是校准跳频参数,将基础跳频周期设定为 19 秒(对应 “67 式” 19 项核心参数),备用频段 150.37 兆赫(源自 1968 年频率冲突的经验);二是加载加密密钥,统一采用 “蒙语谚语 + 数字” 的组合,如 “ɑrɑl ɡɑrɑn=3(河流清澈 = 3)”“bɑyir ɑlɑn=7(草原宽广 = 7)”;三是测试抗低温性能,在 - 27℃环境下连续开机 19 分钟,确保电容、接口无冻结故障。
“低温是设备的第一道坎。” 老张在东侧哨所调试时,发现 “67-19-07” 的电容有轻微漏电,拆解后发现是 1968 年改进时的钽电容在低温下电解液粘稠度异常。他立即从备件箱里拿出备用电容(按 1968 年越冬测试的防冻液配方预处理过),更换后重新测试,设备恢复正常。“之前越冬测试遇到过这个问题,幸好有准备。” 老张擦了擦额头的汗,虽然天冷,却因为专注出了汗 —— 他知道,任何一个小故障,在实战中都可能导致情报中断。
其其格的操作培训充满紧张感。老张用 19 分钟教她核心操作:开机后先确认跳频指示灯(绿色正常),遇干扰按 “频段切换” 键(150→150.37 兆赫),重发时同时按 “重发 + 功率提升” 键(从 17 瓦提至 24 瓦)。其其格反复练习,手指却总在 “功率提升” 键上犹豫 —— 老张说过,功率提升会增加设备被发现的风险,但不提升又传不出信号。“实战中,到底该保信号还是保隐蔽?” 其其格的疑问,老张没法给出标准答案,只能说:“看情况,战友的命最重要。”
小李的侦察任务为 “67 式” 首秀提供情报支撑。3 月 16 日 2 时,小李带着两名战友潜入苏军前沿,用望远镜记录 “新增 37 人巡逻队,配备 2 挺重机枪”。他的情报本上,数字用蒙语谐音标注(“37” 写成 “ɑrɑl ɡuǔyin”,即 “河流加九”),这是为了方便其其格快速加密。回撤时,小李的左脚被苏军的警戒雷炸伤,却死死护住情报本:“情报不能丢,‘67 式’还等着发呢。” 3 时 07 分,小李爬回哨所,情报本上的血迹已冻成冰,却清晰记录着苏军的部署。
心理层面的 “战前焦虑” 在团队蔓延。其其格担心自己操作失误:“要是因为我没调好参数,情报传不出去,怎么办?” 老张则担心设备扛不住干扰:“‘67 式’在实验室行,到了战场,敌人的干扰更复杂,万一……” 小李看出了大家的紧张,忍着脚痛说:“‘62 式’不行,‘67 式’一定行,我们都练了这么久,肯定能成。” 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哨所里的气氛稍微缓和 —— 所有人都知道,此刻只能相信设备,相信彼此。
3 月 16 日 3 时 10 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均调试正常,其其格熟记了 37 组加密密钥,小李的情报已整理成 “苏军 37 人巡逻队,向珍宝岛东侧推进” 的核心信息。老张站在哨所门口,看着远处苏军的探照灯,心里默念:“‘67 式’,该你上了。” 此时,东方的天空已泛起微光,一场电子对抗的硬仗,即将开始。
三、19 次重发:干扰中的信号突围与心理煎熬
1969 年 3 月 16 日 3 时 19 分,其其格按下 “67 式” 的发送键,首份情报 “苏军 37 人巡逻队,向东侧推进” 通过 150 兆赫频段发出。加密文本为 “ɑrɑl ɡuǔyin bɑyir ɑlɑn(河流加九草原广,37、7)”,跳频周期 19 秒。但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很快被杂乱的杂波覆盖 —— 苏军 “拉多加 - 4” 的窄带瞄准干扰启动了,干扰频率精准锁定 150 兆赫,信号强度达 37 分贝,远超 “67 式” 的抗干扰阈值。“第一次发送,失败。” 其其格的声音带着颤抖,她赶紧按老张教的,切换到 150.37 兆赫备用频段,准备第二次重发。
3 时 22 分,第二次重发开始。这次信号波形稳定了几秒,却突然中断 —— 苏军的干扰机也跟踪到了 150.37 兆赫,开始 “频率跟跳”。老张立即喊:“缩跳频周期,从 19 秒改成 17 秒!” 其其格手忙脚乱地调整参数,第三次重发时,跳频周期缩短,干扰机的跟踪出现 0.37 秒延迟,信号成功传出 19 个字符(约 1/3 情报),却因延迟再次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