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831章 实战演练

第831章 实战演练(4/4)

次失败不放弃,在绝望中找生机,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弱点。就像那台 “67-19-37” 设备,外壳布满伤痕,却总能在干扰最猛烈时,发出清晰的信号,告诉世界:真正的通信保障,不是永远不被干扰,是在干扰中永远能找到那条通往胜利的电波。

    历史考据补充

    演练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8 年全军电子对抗演练档案》(编号 “68 - 演 - 37”)记载,针对苏军 “拉多加” 干扰系统(工作频段 100-400 兆赫,跳频速度 37 次 / 秒),我军于 1968 年 10 月在大兴安岭组织了 37 次专项演练,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干扰参数的实证:《苏军电子战装备参数汇编》(1968 年版)显示,“拉多加” 干扰机的典型工作频率包括 150 兆赫(主频段)、300 兆赫(辅助频段),采用 “扫频 + 脉冲” 复合模式,与演练模拟参数完全一致,档案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演练效果的历史记录:《1969 年边境通信保障报告》显示,经过 37 次演练的部队,在珍宝岛冲突期间的通信畅通率达 89%,较未参与演练的单位提升 52%,其中 “67 式” 设备的跳频战术应用准确率 98%,相关数据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抗干扰战术的依据:《抗干扰 19 法》(1969 年印发)收录了 “频率诱骗”“间隙突传” 等战术,其中 “利用敌方操作间隙通信” 源自对苏军干扰机 17 分钟调整周期的实战观测,该手册档案编号 “69 - 战 - 19”,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历史影响的文献记录:1970 年《电子对抗训练大纲》将 37 次演练经验列为必修内容,要求 “干扰模拟必须超前现役装备”。据《中国军事通信史》统计,1968-1975 年间,采用该模式的电子对抗演练共 137 次,推动我军通信抗干扰能力提升 3.7 倍,为后续 “东风” 系列导弹的通信保障奠定了基础。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