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测试暴露出隐藏的问题。第 37 台设备在模拟装甲车颠簸的测试中,内部传来细微的异响,拆解后发现是某协作厂生产的螺丝松动。这个本该在部件验收时发现的问题,成了下线前最惊险的插曲。老张当即决定,对所有设备的同类螺丝进行加固,19 名技术员连夜加班,用最原始的扳手,每颗螺丝拧三圈半,确保松紧一致。
电源兼容性测试同样惊心动魄。37 台设备要分别适配 1962 年的铅酸电池和 1967 年的镍镉电池,第 5 台在切换电池时出现短暂断电,虽然很快恢复,但足以在战场上造成致命后果。排查发现是电源接口的接触片弹性不足,小李带着工人,用镊子逐台调整,直到每台设备的切换都万无一失。“1962 年的老设备就没这问题,因为接触片厚 0.1 毫米。” 老张的提醒,让改进多了层历史参照。
外观检查的严苛超出想象。除了编号,设备表面的每处漆皮、每个螺丝都要检查,哪怕 0.5 毫米的划痕都要补漆。第 12 台设备因为外壳有处不起眼的凹陷,被军方代表要求返工,工人用特制的木槌敲了整整两小时,才让表面恢复平整。“战士带着它冲锋时,不会在乎划痕,但我们必须在乎。” 王参谋的话,让枯燥的检查多了层意义。
凌晨 5 点,最后一台设备通过测试。37 台设备整齐地排列在车间中央,像 37 个等待出征的战士。小李突然发现,每台设备的编号旁边,都有工人用记号笔写的小字 ——“保家卫国”“平安归来”“别给 19 丢脸”,这些朴素的祝福,让冰冷的金属有了人情温度。老张掏出 1962 年的设备照片,放在 “67-19-01” 旁边,两代设备的轮廓在晨光中重叠,像完成了一场跨越五年的对话。
下线前的最后会议上,王参谋带来了前线的紧急电报:某部急需设备建立通信枢纽,要求首批 37 台必须在 24 小时内启运。当他念到 “战士们在等设备,就像在等枪” 时,车间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小李突然站起来:“保证按时下线,每台都合格。”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挺直了腰板 —— 这 37 台设备,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前线的期待。
三、下线的时刻:从车间到战场的接力
1967 年 6 月 19 日上午 9 点,下线仪式在车间简单举行。没有鲜花,没有横幅,只有 37 台设备和 19 名核心技术人员、37 名工人代表、7 名军方人员。王参谋用刺刀撬开一桶红漆,老张蘸着漆,在 “67-19-01” 的编号旁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这个 1962 年的传统,象征着 “首台即标杆”。
第一台下线的 “67-19-01” 被缓缓吊上卡车。小李跟着爬上卡车,最后一次检查设备的固定情况,手指无意中碰到编号,油漆未干的地方沾了个清晰的指印。“这个印子,就当是我给它盖的戳。” 他的玩笑里带着不舍,这台设备将被送往最前线的侦察部队,那里的环境最恶劣,任务最危险。
下线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第 19 台设备在吊装时,钢丝绳突然打滑,设备倾斜了 30 度,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幸好老吊车师傅反应快,稳稳地将设备放回地面。检查发现是固定卡扣有细微变形,这个在出厂检验中被忽略的瑕疵,此刻成了最醒目的警示。老张当即决定,所有设备的卡扣都要更换加厚款,哪怕推迟两小时启运。“1962 年有台设备就是这么摔坏的,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他的坚持,让所有人明白下线不是结束,是责任的开始。
工人代表的发言简单却动人。老郑从 1962 年就在这里工作,亲手装配过 “62 式” 设备,现在又看着 “67 式” 下线,他指着 “67-19-19” 说:“这台的电容模块,用的是 1962 年的老模具,就是想让它像老伙计一样结实。” 他的话让不少人红了眼眶,这些设备不仅是产品,更是两代工人的心血结晶。
军方代表的接收仪式同样简朴。每台设备都要核对编号、测试关键参数、签署交接单,整个过程像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交接。当 “67-19-01” 的交接单签下名字,王参谋突然向设备敬了个礼,这个举动让所有人愣住,随即跟着敬礼 —— 向这些即将奔赴战场的 “沉默战士” 致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首批 37 台设备分乘 7 辆卡车启运,每辆车押运两名技术人员,携带全套工具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