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63 年的技术档案显示,当年的研发团队已经意识到机械加密的局限,在报告中明确提出 “电子管小型化”“数字加密” 等未来方向。这些预言在 1967 年的新设备上一一实现,其中 “低温启动优化” 方案,甚至直接采用了 1962 年在 - 30℃环境下积累的测试数据。“我们只是走完了前辈们规划的路。” 老张的话让几个年轻工程师低头沉默。
但 1962 年的技术也存在明显短板。小李在反驳时展示的故障记录显示,老设备因机械磨损导致的密钥错误率高达 0.8%,在振动环境下更是飙升到 2.3%,这些问题在新设备中被彻底解决。“继承不代表照搬,就像孩子不能永远穿着父亲的衣服。” 他的比喻让会议室里响起几声低笑,缓解了紧绷的气氛。
争议的焦点逐渐集中到 “技术突破与传承的权重”。老技术员们拿出 1962-1967 年的研发投入数据:前三年的基础研究占总工作量的 43%,后两年的应用开发占 57%,“没有前面的 43%,就没有后面的 57%”;年轻团队则强调,新设备的创新部分使加密安全性提升了 1700 万倍,“这才是决定装备战斗力的关键”。
投票前一天,小李在档案室发现了 1962 年的项目申请书,申请人栏里有老张的名字,当时他还是个刚毕业的技术员。申请书的最后写道:“希望本项目能为未来的加密技术打下基础,让后来者站得更高。” 这段文字让小李彻夜未眠,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两个重叠的圆圈,一个标注 “1962”,一个标注 “1967”,重叠部分写着 “传承”。
三、秘密投票:19 张选票里的共识
1967 年 5 月 17 日下午两点,投票正式开始。会议室的窗帘被拉上,100 瓦的灯泡发出刺眼的光,照在每个人紧绷的脸上。王参谋分发选票时,特意强调:“选哪个都没错,重要的是给设备一个能代表其历史的名字。”
老张是第一个投票的。他拿起铅笔,笔尖在 “62-67 式” 选项上悬停了三秒,突然想起 1962 年那个雪夜,老班长在实验室里对他说:“搞技术要懂得感恩,每个进步都踩着前人的肩膀。” 他用力画下一个对勾,铅笔芯在纸上留下深深的划痕。
小李的投票过程格外漫长。他反复翻看桌上的 1962 年测试报告,当看到 “预留扩展位” 的设计时,突然想起新设备调试时,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设计让兼容性测试少走了三个月弯路。他闭上眼睛,在选票上写下 “67 式”,但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星号 —— 这是他私下里的标记,代表 “继承 1962 年基础”。
投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老周因突发高血压请假,按规定可委托投票,但他坚持让儿子骑车把选票送到会议室,票上工工整整写着 “62-67 式”,附注 “没有 1962,就没有 1967”。这个细节让原本倾向 “67 式” 的两个年轻工程师改变了主意。
唱票在绝对安静中进行。王参谋念出的第一个结果是 “67 式”,小李的肩膀微微绷紧;第二个是 “62-67 式”,老张的手指蜷缩了一下。当念到第 17 张,两种选项各得 8 票,最后两张成了关键。
第 18 票是 “62-67 式”,老技术员们发出压抑的呼气声;第 19 票被缓缓展开,王参谋的声音突然停顿 —— 这张选票上,“67 式” 被圈出,旁边用小字写着 “纪念 1962 年技术奠基”。
最终结果:“67 式” 10 票,“62-67 式” 9 票。当王参谋宣布结果时,老张慢慢站起身,出人意料地带头鼓掌:“10 比 9,差一票,但大家都没忘 1962 年的事。” 他走到小李面前,把 1962 年的设计草图推过去,“这个你收好,比名字更重要。”
小李突然站起来,提议在设备铭牌上增加一行小字:“基于 1962 年技术发展”。这个建议得到全票通过,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有人提议去车间看看即将下线的第一台 “67 式”,大家笑着往外走,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后来整理选票时,王参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0 张 “67 式” 选票中,有 7 张都做了类似 “纪念 1962” 的标记;9 张 “62-67 式” 选票里,有 6 张注明 “认可技术突破”。“其实大家想的是一回事。” 他把这些选票锁进档案柜,编号 “67 - 命 - 19”,旁边放着那台 1962 年的原型机图纸。
四、命名的深意:超越数字的技术伦理
1967 年 6 月,第一台 “67 式” 加密机下线时,铭牌上的 “67 式” 下方,果然多了一行小字:“基于 1962 年技术发展”。这个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