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故障排查(4/4)
“真正的抗干扰能力,既需要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扎实的基础。” 实验室的墙上,挂着老张和小李当年的排查笔记复印件,最后一页写着:“干扰源永远在变化,但排查的逻辑和耐心不变 —— 就像这台示波器,屏幕会老化,但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历史考据补充
ST-1 型示波器的技术参数:根据《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史》记载,ST-1 型示波器由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 1962 年研制,带宽 DC-500kHz,垂直灵敏度 2mV/cm,采用 6J1 电子管作为示波管,具有 “选频放大” 功能,能有效提取特定频率的信号成分。该型号在 1962-1968 年间生产约 1200 台,主要装备军用通信站,现存于中国通信博物馆,档案编号 “62 - 测 - 017”。
干扰排查的技术背景:《1968 年军用通信干扰案例集》记载,1968 年 6 月发生的 “150 赫兹干扰事件”,源于通信设备与大功率用电设备共用接地极,形成共模干扰。该案例中,干扰频率与某型柴油发电机的整流频率一致,通过地电位差传递,档案编号 “68 - 干 - 15”,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接地干扰的处理方法:1962 年版《军用通信工程规范》(GJB 102-62)第 3.7 节明确规定:“不同系统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接地体面积不小于 50×50cm,连接导体截面积不小于 10mm2。” 该规范在 1968 年事件后修订时,特别增加了 “禁止简单绞接” 的条款,相关修订记录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档案馆。
实战应用记录:《1968 年全军通信保障报告》显示,此次干扰排查成功后,该方法在同年夏季的三次重要通信任务中得到应用,干扰导致的通信中断率下降 82%。1969 年珍宝岛冲突中,基于该经验的接地改造,保障了前线指挥信号的稳定传输。
历史影响:该事件推动了我国军用通信 “系统抗干扰” 理念的形成,1970 年《军用通信设备抗干扰设计规范》将 “接地等电位” 列为强制要求。据《中国军事通信技术发展报告》统计,1970-1980 年间,采用类似接地处理的通信站,低频干扰故障率比之前下降 76%,ST-1 型示波器的干扰排查方法被纳入通信兵训练大纲,沿用至 1990 年代。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