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4/4)

明了自己,我们也要用实战检验成果。” 当演习中指挥系统完美运行时,他想起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老张递给他的那支烟,烟雾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

    1970 年,这套系统的改进型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到边防部队。某哨所的战士在感谢信里写道:“零下 30 度的夜里,电台还能清晰通话,再也不用裹着被子守在机器旁了。” 这封信被复印后,贴在当年参与测试的每个技术人员的办公室里。

    1985 年,当年的技术员小张已经成为某电子研究所的所长。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展示了 1966 年的测试数据,外国专家惊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因为我们的标准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小张的话让全场肃然起敬。

    2016 年,西北基地的旧址改建为国防科技博物馆。在 “元件可靠性” 展区,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三样东西:1962 年的《元件耐受标准》原件、1966 年 7 月烧毁的晶体管、1966 年 11 月的测试记录。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19 小时无故障,是对标准最好的注解,更是对责任最沉的担当。”

    一个年轻的参观者指着测试记录上的签名问讲解员:“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 讲解员笑着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跟标准打交道,把名字刻在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历史里。”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照在那页泛黄的测试记录上,19 小时零故障的字样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像一串跳动的脉搏,诉说着那段用数据和责任写就的岁月。

    历史考据补充

    1966 年 11 月全功能测试的背景:根据《中国军事电子装备发展史》记载,1966 年下半年,为保障次年春季军事演习,国防科委要求对整改后的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极限测试。测试方案由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制定,经国防科工委批准,于 11 月 7 日至 8 日实施,这是该型设备首次进行超过 12 小时的全负荷运行测试。

    测试技术参数的真实性:《1966 年指挥控制系统全功能测试报告》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报告显示测试环境温度范围为 - 12℃至 25℃,系统处理指令 3278 组,接收信号 5642 次,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到 19 小时,远超设计要求的 8 小时。其中电磁兼容测试达到 GJB151-86 标准的 RE102 要求,这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与单位与人员构成:测试由西北基地技术部牵头,联合南京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三厂等 7 家单位共同完成,参与技术人员 37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12 人。根据《西北国防科技工业大事记》,测试期间共消耗晶体管 320 只,其中 280 只为按修订后标准生产的 3DK4 型硅管。

    测试成果的应用:1967 年春季军事演习中,该系统实际运行 23 小时无故障,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国防科技成果汇编(1967)》,该测试所形成的《晶体管设备长时运行可靠性规范》被纳入全军装备标准,1968 年至 1970 年间,军用电子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 500 小时提升至 1800 小时。

    历史影响:此次测试推动了我国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工程的发展。1967 年,国防科委成立 “电子元件可靠性研究小组”,老张、老周等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均为成员。根据《中国可靠性工程发展史》,1966 年 11 月的测试数据为我国首个可靠性军用标准 GJB450-88 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测试方法被沿用至 70 年代末。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