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测试效率高,但模拟不了真实的战场环境。” 参与过 1962 年标准制定的老王激动地说,“当年我们在雪地里、沙漠里测出的数据,比任何实验室都真实。标准修订不能丢了这个根本。” 他的话得到了许多从一线回来的代表的认同。
经过半个月的讨论,标准修订方案最终确定。新版标准在 1962 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明确规定了晶体管在脉冲工作状态下的参数要求,补充了电磁兼容性的测试方法和指标,细化了不同气候区的元件选用标准,特别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追溯制度。在测试方法上,采用自动测试与环境模拟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修订稿下发时,正值秋收季节。某研究所的年轻工程师们拿着新老两份标准,在实验室里进行对比测试。当看到按照新标准生产的晶体管在各种极端环境下依然稳定工作时,小李感慨道:“以前觉得标准是束缚,现在才明白,标准是保护我们的铠甲。”
生产厂家也迅速行动起来。某大厂投资新建了环境测试中心,恒温箱、振动台、低气压舱等设备一应俱全,每一批产品都要经过严格测试才能出厂。车间的墙上,新贴的标语格外醒目:“按标准生产,为战士负责”。
1967 年初春,修订后的《元件耐受标准》正式实施。在西北基地的测试场上,改进后的指挥控制系统经过了一个月的连续运行考验,没有出现一次故障。当最后一组测试数据记录完成时,技术人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老张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波形,眼角湿润了:“这才是对标准最好的尊重。”
五、历史的回响:标准背后的精神传承
1972 年的冬天,北京某档案馆里,年轻的档案管理员小王正在整理十年前的技术文件。当她翻开 1966 年事故处理的卷宗时,一张泛黄的照片掉了出来。照片上,一群穿着军大衣的工程师们围着测试设备,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笑容,背景是戈壁滩上的落日,染红了半边天空。
“这些人是谁啊?” 小王好奇地问旁边的老馆长。老馆长接过照片,仔细端详了片刻,眼神变得悠远:“他们是制定元件标准的功臣。当年为了拿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跑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吃了不少苦。”
老馆长的话勾起了小王的兴趣,她开始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渐渐拼凑出那段尘封的历史。在 1962 年标准制定期间,总工程师的爱人临盆,他却在海南的测试现场,直到孩子满月才回家;年轻的技术员小李在沙漠测试时中暑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问的是测试数据有没有保住;某厂的老工人为了测试晶体管的耐寒性,把元件揣在怀里带进冰库,直到身体冻得失去知觉……
“原来标准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这么多故事。” 小王看着档案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测试记录,仿佛看到了无数双专注的眼睛,在实验室、在工厂、在边防哨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1980 年,在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当年参与标准制定和修订的老工程师们再次相聚。他们大多已经退休,头发花白,但当谈到《元件耐受标准》时,依然精神矍铄。总工程师拿出一份最新的元件测试报告,上面的数据比 1962 年的标准提高了数倍:“技术在进步,标准也要不断更新,但有些东西不能变。”
“什么东西不能变?” 旁边的年轻记者好奇地问。
“对质量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 老工程师的目光坚定,“当年我们制定标准,是为了让战士们手里的装备可靠;现在的标准,是为了让国家的工业产品过硬。道理是一样的。”
1995 年,某电子集团在制定新的企业标准时,特意邀请了几位参与过 1962 年和 1966 年标准工作的老专家担任顾问。在研讨会上,老专家们没有过多谈论技术细节,而是反复强调:“标准要接地气,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纸上谈兵的标准,不如没有。”
年轻的工程师们起初有些不解,认为老专家们的想法过于保守。但当他们按照老专家的建议,到全国各地的使用现场调研后,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在实验室里测试合格的产品,到了高原上可能就会出问题;在城市里运行良好的设备,到了矿井下可能就会失效。” 项目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标准必须考虑各种复杂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元件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但 1962 年和 1966 年的那两份文件,依然被珍藏在国家档案馆里。每年都有年轻的工程师和大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