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1964 年 11 月 15 日戈壁测试站,反制设备的示波器屏幕泛着青蓝色光芒,37 赫兹滤波带如红色屏障横亘在波形图中央。美台校准信号的锯齿波撞上屏障瞬间,与 1962 年核试验记录第 19 组数据的波形在屏幕中央重叠,重叠处的振幅误差≤0.01 毫米。测试台面上,1961 年齿轮模数样板的 0.98 毫米齿厚线,与滤波带阈值线形成 90 度交叉。数据流动画显示:37 赫兹滤波带宽 = 1962 年核爆振动主频 ×1.15 倍,拦截信号与历史数据的重合度 = 37 组比对参数 ×0.97 吻合系数,两者技术关联误差≤0.3 赫兹。字幕浮现:当 37 赫兹的红色屏障竖起,1962 年的波形数据在九年后的屏幕上苏醒 —— 这是加密系统对历史信号的精准应答。】
一、冻土上的频率校准
戈壁的寒风从测试站帆布缝隙钻进来,卷起陈恒袖口的冰霜。他盯着反制设备的频率调节旋钮,金属表面结着 0.37 毫米厚的冰壳,转动时发出齿轮咬合般的咯吱声。“第 19 次校准,目标 37 赫兹 ±0.3 赫兹。” 他朝技术员小周抬下巴,呼出的白气在示波器屏幕上凝成短暂水雾。
小周戴着手套的手指在旋钮上打滑,每次转动 3.7 度就停顿一次 —— 这个角度是 1962 年密码本规定的频率调节基准。滤波带在屏幕上缓慢移动,从 36.5 赫兹爬向 37 赫兹,每移动 0.1 赫兹,陈恒就用铅笔在坐标纸上画一道竖线,线条间距与 1961 年齿轮模数的 0.98 毫米完全一致。
“冻土会影响晶振频率。” 老工程师周明用冻得发红的手指点向设备底部,“1962 年冬天测试时,-19℃环境下要加 0.2 赫兹补偿值。” 陈恒忽然按住小周的手,此时滤波带刚稳定在 37 赫兹,他俯身观察屏幕边缘的温度补偿表,1962 年 11 月 15 日的记录被红笔圈出:“-18℃,补偿 + 0.19 赫兹”,与当前环境的修正值完全吻合。
二、意外拦截的锯齿波
上午 10 时 17 分,滤波带刚锁定 37 赫兹范围,示波器突然剧烈跳动。美台校准信号的锯齿波如窜逃的野兽撞进屏幕,峰谷间距稳定在 3.7 毫米,恰好落在滤波带中央。陈恒的指甲无意识抠进操作台裂缝 —— 这个裂缝是 1962 年核试验时震出的,宽度 0.98 毫米,此刻正与锯齿波的波长线重合。
“振幅 3.7 伏特,周期 0.027 秒。” 小周的报数声发颤,铅笔在记录纸上戳出洞来。陈恒抓起 1962 年核试验记录册翻到第 19 页,泛黄的坐标纸上,第 19 组波形的峰谷比与屏幕上的信号形成镜像,两者在 37 赫兹处的能量值误差≤0.1 瓦 / 平方米。他忽然想起 1962 年那个同样寒冷的早晨,也是这个频率的信号让加密机出现 37 秒异常。
测试站的时钟敲了 11 下,声波让设备轻微共振,锯齿波的振幅出现 0.37 毫米波动。陈恒盯着波动轨迹,与记录册上 “1962.11.15 11:00” 的笔迹抖动完全一致,仿佛九年前的笔尖震颤穿越时空,在屏幕上重绘了同样的曲线。
三、煤油灯下的波形比对
入夜后,测试站用发电机供电,电压不稳让示波器屏幕忽明忽暗。陈恒将 1962 年的波形图蒙在屏幕上,两张图的 37 赫兹刻度线通过透光重叠,锯齿波的每个拐点都精准落在历史数据的误差带内。
“第 7 个波峰差 0.01 毫米。” 周明用烟头指着重叠处,火星掉落的位置,正好是 1962 年记录员标注的 “干扰疑点”。陈恒忽然起身翻找工具箱,拿出 1961 年齿轮模数卡规,0.98 毫米的量爪卡住屏幕上的波峰间距,卡规与波形的贴合度达 99%—— 这个精度与九年前验收核爆监测设备时的标准完全相同。
小周在旁数着重合的波峰:“1、2……19。” 第 19 个波峰处,两张图的相位完全一致,陈恒突然按住他数到 “19” 的手指,指腹下的纸面温度 37℃,与 1962 年记录时的环境温度相同。
四、参数闭环的心理博弈
午夜的技术分析会上,陈恒在黑板画下两条曲线:1962 年的核爆波形与今日拦截的信号。两条线在 37 赫兹处形成闭环,闭环面积正好是 37 平方毫米。“这不是巧合。” 他用粉笔头敲击闭环中心,“他们沿用了 1962 年的干扰参数,只是缩小了 100 倍。”
周明突然质疑:“37 赫兹是工业频段,可能是自然干扰。” 陈恒没说话,翻开 1962 年的反制预案,第 37 页的 “频率反制策略” 被红笔圈出,策略中的滤波参数与今日调试的数值误差≤0.1 赫兹。小周突然发现,预案边角有行小字:“1964 年预计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