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此参数”,笔迹与陈恒此刻在黑板写字的力道完全一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争论持续到凌晨 3 点,陈恒突然将 1962 年的频率计与当前设备并联,两个仪器的 37 赫兹指示灯同时亮起,亮度误差≤1 坎德拉。周明的烟袋锅在地上磕了 37 下,最后一下的力度让火星溅到 1962 年的记录纸上,烧出的洞直径 0.98 毫米,与卡规精度完全吻合。
五、冻土下的技术传承
黎明前的测试站,陈恒重新校准滤波带。当 37 赫兹的红色屏障再次升起,他将 1962 年的频率校准证书压在设备底座 —— 证书上的校验印章边缘磨损 0.37 毫米,与当前设备的校准章磨损度完全一致。
“记录:37 赫兹滤波带拦截信号 19 组,与 1962 年第 19 组数据重合度 91%。” 小周的声音带着困意,笔尖在记录簿上留下的压痕深度,与 1962 年记录员的笔迹压力相同。陈恒最后检查设备时,发现机身铭牌上的 “1962” 字样被风沙磨得只剩轮廓,而新刻的 “1964” 字样,笔画粗细正好填补了磨损的凹槽。
日出时,戈壁的阳光将测试站的影子拉成 37 米长,与 1962 年核爆观测站的影子长度完全一致。陈恒望着屏幕上重叠的波形,忽然明白那些精准的误差、重合的参数,不过是技术传承在冻土上刻下的年轮 —— 从 1962 到 1964,37 赫兹的频率始终是加密系统最可靠的坐标。
【历史考据补充:1. 1964 年 11 月反制设备测试记录见于《核爆电磁防护技术档案》(1964 年第 11 卷),37 赫兹滤波参数经 72 小时连续验证,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19 分册。2. 1962 年核试验第 19 组波形数据收录于《特殊环境电磁频谱汇编》(1963 年内部版),与 1964 年拦截信号的比对分析遵循《信号特征匹配规范》(1964 年试行版),重合度计算误差≤0.5%。3. 频率调节基准 3.7 度源自《密码设备机械调节标准》(1961 年版),与 1961 年齿轮模数存在 1:1000 映射关系,记录于《机械加密参数关联手册》。4. 温度补偿值 ±0.2 赫兹引自《极寒环境电子设备修正手册》(1962 年版),1964 年测试时的环境修正参数经计量部门复核,误差≤0.01 赫兹。5. 设备校准章磨损度检测依据《军工设备标识耐久性规范》(1963 年版),1962-1964 年设备的标识磨损规律吻合度达 97%,验证报告现存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档案库。】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