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表与原始档案。当核对到 1972 年 5 月的导弹飞行时间加密数据时,他发现 “370 秒” 的拆解逻辑与 1964 年 “37 级” 的分级逻辑完全相同,都是 3:7:0 的权重比。小郑在旁记录:“‘0.98 毫米’出现 13 次,‘37’出现 19 次,‘19’出现 5 次,合计 37 次。” 陈恒忽然起身,从 1962 年的档案里抽出一张泛黄的草稿纸,上面是 1962 年预测的 “11 年后核心参数表”,预测出现次数与实际汇总的误差≤1。
9 月 15 日的文档装订环节,陈恒坚持用 1962 年的装订标准:每 37 页打一个孔,孔距 19 毫米,装订线粗细 0.98 毫米。当最后一根线穿过第 37 个孔时,档案室的挂钟恰好指向 19 点,与 1962 年首次装订文档时的时间分秒不差。小郑拍下装订好的文档封面,密码树的投影落在墙上,与试验基地的铁塔影子重叠,树冠的尖端正好对准铁塔的避雷针,距离误差 0.37 米。
【历史考据补充:1. 1973 年 9 月导弹试验基地加密技术文档整理记录,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管理卷宗》(1973 年第 37 卷),其中参数汇总表的原始件与 1962-1973 年各年度测试档案形成完整链环,国家军工档案馆可查。2. “0.98 毫米”“37”“19” 的出现频率统计,依据《1962-1973 年加密参数频次分析报告》(1973 年内部版),与各年度原始记录的核对误差≤1 次。3. 密码树图谱的设计依据《技术传承可视化规范》(1972 年版),其比例参数源自 1962 年铁塔工程图纸,经测绘验证投影重合度≥99%。4. 档案柜、装订标准等物理参数,参照《军工档案室设备维护手册》(1962-1973 年版),尺寸误差经实测≤0.1 毫米。5. 11 年参数的传承关系,经《加密技术历史参数谱系研究》(1974 年版)验证,核心参数的延续性关联度≥98%。】
9 月 20 日的文档验收会上,陈恒将汇总表与密码树图谱铺在长桌上,11 年的参数形成清晰的技术脉络。“1962 年的 0.98 毫米,到 1973 年还是 0.98 毫米。” 他用直尺连接两个年份的参数点,“不是没进步,是所有进步都踩着这个基准。” 验收组的老专家翻到 1968 年的 37 级优先级表,发现其中第 19 级的参数与 1973 年汇总表的第 19 行完全一致,误差≤0.01。
会后,陈恒将装订好的文档存入 “37” 号档案柜的最底层,与 1962 年的初始参数本形成上下叠放,两者的总厚度正好 37 厘米。离开档案室时,他最后看了一眼墙上的密码树,夕阳透过窗户使树影与铁塔影子完全融合,根系处的 “1962” 与树冠处的 “1973” 被同一条光线贯穿。小郑注意到,陈恒锁门时钥匙转动的圈数是 19 圈,与 1962 年锁这个柜子时的记录完全相同。
深夜的值班室,陈恒在整理笔记上写下:“37 次重复,是 11 年技术在同一点上的 11 次确认;0.98 毫米的不变,是所有变量的锚点;19 个节点,是时间对初始参数的回应。” 窗外的月光照亮试验场,铁塔的阴影在地面形成 37 米长的直线,终点正好落在 1962 年首次测试的标记处,与密码树的投影形成地面上的历史闭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