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1973 年 9 月的导弹试验基地档案室,日光灯管在铁皮档案柜上投下长条光斑,陈恒的手指划过标有 “1962-1973” 的档案盒,每盒侧面都贴着 37 毫米宽的参数标签。汇总表上,“0.98 毫米”“37”“19” 三个数字被红笔圈出,累计出现 37 次的标记在表格边缘形成密集红点。密码树图谱贴在墙上,根系部分的 1962 年节点与 1961 年齿轮模数图纸重叠,树冠 1973 年节点的枝叶延伸至 1973 年最新测试数据,整棵树的投影比例与 1962 年铁塔蓝图形成 1:1 对应。数据流动画显示:37 次出现频率 = 37 级优先级 ×1 次 / 级基准,0.98 毫米参数链 = 1961-1973 年模数标准 ×1:1 传承,19 个核心节点 = 1962 年初始参数 ×1 年 / 节点延续,三者误差均≤0.1。字幕浮现:当 11 年的参数在表格里重逢,37 次重复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 —— 这是加密技术用数据年轮写下的历史闭环。】
【镜头:陈恒的手掌按在汇总表上,0.98 毫米的指尖力度使 “0.98 毫米” 字样处的纸页微微下陷,与 1961 年齿轮模数标准完全吻合。档案柜抽屉拉出的轨迹与 1962 年档案室的轨道尺寸一致,37 毫米宽的标签边缘磨损深度 0.19 毫米,与 1968 年首次贴标签时的记录形成线性关联。密码树图谱上,根系到树冠的距离经测量正好 37 厘米,每个节点间的间隔 19 毫米,与参数表上的年份间隔完全对应。】
1973 年 9 月 7 日清晨,档案室的窗玻璃反射着试验基地的铁塔轮廓,陈恒站在编号 “37” 的档案柜前,指腹在积灰的柜门上划出 “1962” 的字样。铁皮柜的锈迹分布与 1962 年启用时的防锈记录形成对照,第三层抽屉里的 1962 年加密参数本,扉页的钢笔字迹因常年翻阅已洇开 0.37 毫米,正好覆盖 1962 年首次测试的 “37” 字样。他从柜顶搬下 11 个档案盒,按年份排列在长桌上,每个盒子侧面的参数标签在晨光下形成阶梯状阴影,“0.98 毫米”“37”“19” 三个数字的出现频率随年份增加呈线性上升。
“陈工,1969 年的振动参数表找不到了。” 技术员小郑抱着一摞卷宗进来,裤脚沾着试验场的黄土,与 1962 年技术人员裤脚的土渍成分经检测完全一致。陈恒没抬头,正用直尺比对 1964 年与 1973 年的 “0.98 毫米” 标注,两个年份的数字高度差≤0.01 毫米:“在‘37 级优先级’那盒里,1969 年第 19 次测试附在后面。” 小郑翻找时,指尖无意中蹭过 1968 年的参数表,留下的汗渍形状与陈恒 1968 年记录时的汗渍完全重合,直径都是 3.7 毫米。
汇总表的绘制从 9 时开始,陈恒用铅笔在坐标纸上打底,横轴标注年份,纵轴列出参数类别。当写到 1962 年 “初始模数 0.98 毫米” 时,他忽然停顿 —— 铅笔芯的 0.98 毫米直径,与 1961 年齿轮模数样板的精度误差≤0.01 毫米。小郑在旁计数,每出现一次 “0.98 毫米”“37” 或 “19” 就画一道正字,到 1965 年时已累计 13 次,正好是 1965 年测试次数的 1/3。“1966 年的环境参数里,37% 湿度出现过 7 次。” 陈恒指着档案,“加上去,现在 19 次。”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表格上形成光斑,1970 年的卫星轨道参数与 1962 年铁塔坐标在光斑中重叠,两者的偏差值经计算正好 0.98 毫米。陈恒忽然想起 1962 年深秋,老工程师周工(当时还是技术员)在同样的阳光下,用同样的铅笔在同样的坐标纸上记录 “0.98 毫米”,当时周工的铅笔角度与此刻他手中的铅笔形成 45 度角,而这 45 度角正是 1964 年量角器的标准角度。小郑数到第 37 次重复时,铅笔芯突然折断,断口的倾斜角度与 1968 年 37 级优先级划分时的铅笔断口完全一致。
密码树图谱的绘制在下午进行,陈恒将 11 年的核心参数标为节点,用红笔连接成树状。根系节点 “1962” 处,他贴上 1962 年铁塔坐标图的复印件,坐标图边缘的折痕与 1962 年周工折图的痕迹完全重合;树冠节点 “1973” 处,最新测试数据的 “37” 字样正好落在 1973 年的位置,与根系的直线距离 37 厘米。技术员们发现,每个节点的编号总和都是 19,1962 年节点 “1+9+6+2=18”,陈恒在旁边补了 “1”,正是 1962 年的测试次数,18+1=19。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9 月 10 日的整理进入核对阶段,陈恒逐页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