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身姿挺拔,恰似一棵苍松傲立在山林之间,神色镇定自若,目光中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仿佛能够穿透这朝堂上的重重迷雾,直抵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曙光。他深吸一口气,那沉稳有力的呼吸声在这寂静得仿佛能听见心跳的朝堂上微微回荡,随后他毅然上前一步,衣袂轻轻摆动,宛如清风拂过的荷叶,优雅而自然。他拱手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行礼,那行礼的姿态,恭敬而大气,尽显臣子对帝王的尊崇与敬畏。礼毕,他缓缓开口道:
“陛下,微臣今日斗胆,欲向陛下进言有关科举制度之革新。科举之制,自隋而起,历经我大唐数代君王的精心推行与不断完善,已然成为我大唐选拔贤才的无上重器,其功绩堪称千秋不朽,福泽后世绵绵。然而,时移世易,当今之大唐,内有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殷切期盼,他们渴望生活富足、安宁祥和,期望子女能够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光明前途;外有疆土安宁稳固之重任,四方蛮夷对我大唐的疆土虎视眈眈,侵扰之事时有发生。在如此局势之下,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元与全面。往昔之科举,侧重于文才之选拔,诚然,此为我朝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材,他们以卓越的文才治理国家、撰写华章,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于这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的当世,似乎略有不足。”
李世民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身姿伟岸,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给人以不可撼动之感。他身上的龙袍,那用金线精心绣制的金龙在烛光的摇曳下熠熠生辉,仿佛随时都会跃然而出,翱翔九天之上。他那深邃如渊的眼眸微微眯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与期待,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微弱星辰,虽光芒细微却足以照亮苏然前行的道路,给予他继续进言的勇气与动力。他轻轻抬手,示意苏然继续说下去,那动作优雅而威严,尽显一代帝王的非凡风范。
苏然见状,心中稍安,遂振声说道:“微臣以为,可于科举之中增设武举科目。想我大唐,疆土辽阔无垠,仿若一头沉睡却蕴含无尽力量的雄狮横卧于东方大地。然而,周边亦时有蛮夷虎视眈眈,侵扰我边境之地,掠夺百姓财物,破坏和平生活。文治固然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使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盛。但武功亦如雷霆万钧,是守护这锦绣山河的坚固壁垒,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强防线。武举之设,恰似打开了一扇通往英雄辈出时代的宏伟大门,能够广纳天下武艺高强、精通兵法之豪杰。其考试项目,可分骑射、武艺、兵法等诸项。于骑射一项,可考其骑术之精湛与否,及射箭之精准度。试思之,那广袤的草原之上,骏马奔腾如疾风骤雨,考生骑于马背之上,身姿矫健,如行云流水般驾驭缰绳,弯弓搭箭,箭镞划破长空,直中靶心,此等场景,方能彰显我大唐儿郎之豪迈英姿。武艺则涵盖刀枪剑戟等诸般兵器之运用,观其招式之凌厉、功底之扎实。刀光剑影之间,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融合,是勇气与智慧的激烈碰撞。兵法之考,可察其谋略之深浅,是否具统军作战之能。古有孙子兵法,以智谋决胜千里之外,今之考生若能深谙此道,于沙盘之上推演战局,制定战略,调兵遣将,便可为我大唐之军旅注入无穷智慧。评判标准亦当严谨分明,由朝中诸公与军中宿将共同组成评判团,依考生表现评定优劣。朝中诸公,饱读诗书,深谙礼仪制度,可从考生之仪表风范、应对之策等方面考量;军中宿将,身经百战,精通军事谋略,自能对考生之武艺、兵法运用等作出精准评判。如此一来,既能为我大唐选拔出能征善战之武将,充实军旅,保家卫国,又可使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令我大唐子民皆怀尚武之精神。君可见,乡野之间,孩童们以木剑为兵,以沙石为阵,模拟战斗之场景,此乃尚武精神之萌芽,若加以引导培育,必将长成参天大树,庇佑大唐之万世基业。此乃一举多得之策,望陛下斟酌。”
苏然言罢,朝堂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仿若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涛。有的大臣轻抚胡须沉思,那长长的胡须在指尖轻轻捻动,眉头微皱,目光深邃,似在权衡其中利弊得失。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旧制的深厚情感与习惯依赖,又有对新制可能带来变革与进步的憧憬与期待。有的则面露惊讶之色,对这新奇大胆的提议颇感意外,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弄得一时语塞,陷入沉思之中。亦有部分武将出身的大臣微微点头,对武举之设颇为赞同,认为此举可让更多有武略之人有施展抱负之机会。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唐军队的威武之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而那些久习文墨、尊崇旧制的文臣,却不禁皱起眉头,心中对这武举之议存有疑虑与抵触。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那声音虽小,却在这寂静的朝堂上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