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泰犹豫再三,最终同意了这个协议。他带着账簿去见了盐枭会的人,换取了盐枭会的银两。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朱轼暗中派人监视着这一切。朱轼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向盐枭会施压,要求他们缴纳更多的\"保护费\",同时却将这些银两据为己有。
张广泰发现后,愤怒不已,想要终止协议。朱轼却威胁他,若他敢背叛,就将账簿和协议交给官府。张广泰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救命恩人,一边是道德良知。
朱轼死后,他的继任者继续向张广泰施压。张广泰不堪重负,决定终止协议。他烧毁了大部分账簿,却偷偷留下了一份副本,藏在家中暗格内。他还写了一封信,准备交给盐枭会,表明自己退出的决心。
就在张广泰准备行动的前夕,他突然暴病身亡。盐枭会误以为张广泰背弃了诺言,派出杀手前来报复。张明远的祖父、曾祖父都死于这场恩怨,如今轮到了张明远。
赵半仙告诉张明远,盐枭会一直在寻找那份副本账簿,希望能借此与官府谈判,为盐枭争取一线生机。而朱轼的后人也一直在寻找这份账簿,想要彻底消灭盐枭会。
\"现在,这份账簿就在你手中。\"赵半仙指着丝帛说道,\"它记录了官盐与私盐的秘密,以及朱轼等官员的贪污证据。若将此物公之于众,足以震动朝野。\"
张明远手捧丝帛,陷入了沉思。他既对盐枭会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也对官府的腐败深感痛心。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似乎是官兵追来了。赵半仙急忙下令:\"快走!从密道离开!\"
翠儿带着张明远穿过一条隐秘的通道,逃出了宅院。他们一路狂奔,直到远离苏州城,才停下脚步。张明远坐在一棵大树下,望着手中的丝帛,心中思绪万千。
\"我该怎么办?\"他喃喃自语。
翠儿握住他的手:\"少爷,我知道您心中的矛盾。盐枭有罪,官府也有错。但无论如何,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我们寻找一种能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张明远看着翠儿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个柔弱的女子有着不寻常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需要找到父亲的遗书,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张明远说。
翠儿点点头:\"我记得老爷的遗物中有一本日记,或许能找到线索。\"
两人决定先回苏州城,寻找那本日记。然而,苏州城已是风声鹤唳,官府正在全力搜捕张明远。他们不得不乔装打扮,小心翼翼地潜回城中。
回到张府旧址,眼前的景象令张明远心如刀绞。曾经富丽堂皇的宅院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片废墟。邻居告诉他,官府认为张家与盐枭勾结,罪证确凿,已将宅院没收充公。
张明远和翠儿趁着夜色潜入废墟,在瓦砾堆中翻找。终于,在书房的原址下,他们找到了一个铁盒。盒中正是张广泰的日记和一封未完成的信。
日记中,张广泰详细记录了他与朱轼的往来,以及与盐枭会的纠葛。他写道,自己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保护盐民,又不违背良心的方法。他原本打算与盐枭会彻底断绝关系,却不料突然暴毙,未能完成心愿。
那封未完成的信,是张广泰写给盐枭会总瓢把子的。信中,他表示愿意重新考虑双方的关系,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可惜信未写完,他就溘然长逝。
张明远捧着父亲的遗物,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理解了盐枭会的无奈选择。他决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寻找一条既能为民除害,又能为盐民谋福的道路。
\"我们不能让父亲和盐枭们的血白流。\"张明远坚定地说,\"我要揭露真相,让世人看清官场与江湖的是是非非。\"
翠儿点点头:\"少爷,我支持您。但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莽撞行事。\"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张明远和翠儿警觉地望去,只见一队官兵正朝这边奔来。显然,他们已经暴露了行踪。
\"快走!\"翠儿拉起张明远的手,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两人七拐八绕,钻入苏州城的小巷中。翠儿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带领张明远穿过一条条隐蔽的巷道,终于甩开了追兵。
夜幕降临,两人来到一家偏僻的小客栈。客栈老板是翠儿的老乡,对二人十分照顾。在客栈的阁楼上,张明远和翠儿开始研究如何实施他们的计划。
\"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揭露朱轼等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二是为盐民争取合理的生存空间。\"张明远分析道,\"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需要证据和盟友。\"
翠儿沉思片刻,说:\"证据我们已经有了——父亲的日记和那份账簿。至于盟友,我们可以寻求清官的支持,也可以争取盐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