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184章 血泪与金钱的记录

第184章 血泪与金钱的记录(1/2)

    原本平静的汴京城,表面繁华依旧。

    可这册子里的桩桩件件,却如隐藏在暗处的毒瘤。

    一旦被揭开,必将打破这份虚假的安宁。

    那些被朱家以残忍手段“意外处置”之人的亲友,定会悲愤交加,群情激奋.

    知晓内幕的官员,也会因担心自身安危而惶惶不可终日。

    而普通百姓,更会对这背后的黑暗与罪恶感到震惊与恐惧,对世道人心产生深深的怀疑。

    这册子,无疑是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随时可能让汴京城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

    这是一本“意外处置”的流水账!

    一行行墨迹或新或旧,清晰、冰冷、不带任何情感地排列着。

    最新鲜的墨迹,记录着最令人发指的罪恶:

    “大观二年正月初九,‘影卫’甲三、丙七,处置城南柳条巷郑氏一门七口(主仆),制造‘走水’之象。”

    “酬金:黄金五十两。事后打点开封府火吏、仵作及地保,计银钱三百贯。

    注:事涉旧年‘漕银案’,务必彻底,不留片纸。”

    李孝寿的瞳孔猛地一缩,眼底瞬间被震惊与难以置信填满。

    年初那场吞噬富商郑家满门的大火,惨烈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冲天火光中,郑家宅院化作一片废墟,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最后归于死寂,焦黑的残垣断壁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

    可此刻,眼前这册子上清晰的记录,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碎了他心中意外的认知。

    “黄金五十两!三百贯打点!”

    李孝寿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发颤,每一个字都带着咬牙切齿的力度。

    原来,那场让无数人痛心疾首的灭门惨案,竟是朱家蓄意为之!

    他们为了掩盖漕银案的罪恶行径,竟如此丧心病狂,视郑家满门性命如蝼蚁。

    “这朱家……”

    李孝寿双手紧握成拳,眼中满是恨意。

    这一刻,他仿佛看到朱家在黑暗中肆意践踏律法、草菅人命的丑恶行径,看到那些无辜冤魂在烈火中消逝的绝望。

    这朱家,已然成了汴京城的一大祸患,若不将其连根铲除,汴京百姓将永无宁日!

    “大观元年腊月十五,付城南地痞孙六,命其处置王铁匠家眷——其妻与年幼双子,行事务必斩草除根,不留半点口舌是非。”

    “银钱一百二十贯,悉数交付。”

    “另又拿出十五贯,封住三位知情闲汉的嘴,让他们守口如瓶。”

    这寥寥数语,字字如利刃割心,句句似泣血悲歌。

    将朱家的残忍暴虐与阴险狡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只觉寒意彻骨、悲愤难平!

    “大观元年九月廿二,城西泼皮头目王五及其手下四人,令其假扮强人,于城北茶肆赵老蔫归家途中实施劫杀。”

    酬银十金,务必做得干净利落。”

    “事成之后,打点巡铺卒李七、验尸仵作钱九辛苦费,各五十贯,以堵其口。”

    时间、地点、金额、执行人、善后打点……

    桩桩件件,条分缕析,清晰得令人脊背发凉、头皮发麻!

    李孝寿的手指因愤怒与彻骨寒意而剧烈颤抖,指节泛白,仿佛要捏碎这罪恶的账册。

    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强忍着呕吐的冲动,继续向前翻阅,目光探寻着更早的罪恶记录。

    越往前翻,墨迹愈发陈旧。

    可字里行间弥漫的血腥味却丝毫未减,反而愈发浓烈刺鼻:

    “崇宁五年三月初七,水鬼刘三,命其将张生员沉于汴河下游乱石滩,银钱五十贯整,不得有误。”

    终于,他看到了孙有财交代的那起案件。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如投入河中的石子,在汴京这片繁华之地,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本倒叙的账册里,这条记录蜷缩在泛黄的旧页角落,墨迹卷边模糊,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仿佛只是随手记下的一笔无关紧要的旧账。

    这哪里是什么账本?

    分明是朱家从近及远、层层剥开的罪状书!

    从近期发生的、用黄金结算的灭门惨案,到多年前用区区几十贯银钱就能买断的底层人命。

    时间跨度数年,罪恶行径却如出一辙,甚至愈发猖獗、变本加厉!

    最新鲜的墨迹,记录着最酷烈的手段和最庞大的开销,那是朱家罪恶的巅峰。

    而随着账页的前翻,记录的事件同样血腥残忍,那是朱家罪恶的根源。

    李孝寿捏着账册的手指关节已然泛白,指节处因用力过度而泛起青筋。

    他深知,这账册里的每一行字,都是朱家罪恶的铁证,都承载着无数无辜者的血泪与冤屈。

    只觉得这粗糙发黄的纸张,正散发着浓烈到令人作呕的血腥气。

    朱家这罪恶的深渊,简直深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