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164章 三重厚赏

第164章 三重厚赏(1/2)

    同时,也在隐晦地暗示了选人的标准——忠勇、干练、老成。

    这既符合赵佶目前需要稳定局面的心理需求,也为后续可能的人选埋下了伏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赵佶不由得深深看了赵桓一眼。

    那眼神锐利异常,好似要穿透他恭顺的表象,看透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片刻之后,他眼中的锐利缓缓敛去,化作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似是对赵桓的回答感到满意。

    又似是陷入了更深沉的思量之中,思索着未来的朝堂布局与权力制衡。

    赵佶目光微垂,手指轻轻摩挲着龙椅扶手上的雕花,沉默良久,殿内气氛愈发凝重。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桓儿,你此番言语,倒也识大体、知进退。朕心甚慰。”

    赵桓连忙再次躬身,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声音带着一丝惶恐与敬畏:“儿臣惶恐,只愿能为父皇分忧,为朝廷尽忠,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

    赵佶微微点头,目光重新变得深邃,似是在权衡着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殿前司都指挥使一职,确实需慎之又慎。”

    “朕心中已有计较,不过还需再斟酌一二。”

    赵桓心中一动,却不敢有丝毫表露,只是恭敬地应道:“父皇圣明,儿臣静候父皇圣裁。”

    佶目光在赵桓身上停留片刻,似在思索着什么。

    随后,他悠悠开口:“桓儿,你此次查办高俅一案,不仅为朝廷肃清了毒瘤,也算为你母后报了些许仇怨,功不可没。”

    “朕问你,可想要什么赏赐?”

    赵桓心中一凛,赶忙再次躬身,声音谦逊而急切:“陛下,儿臣所做皆为臣子本分,更是为人子应尽之责。”

    “为娘娘报仇、为朝廷除奸,本就是分内之事,儿臣不敢求赏。”

    赵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似无的笑意,可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可以拒绝,但朕可是赏罚分明之人。”

    “你为母报仇,以极快的速度追根溯源找到凶手,再加上此次查办高俅一案,条理清晰、手段得当,将高俅的罪行查得水落石出,让朕能依法惩处此等奸佞,还朝廷一片清明,此等功劳,朕若不赏,如何向天下交代?”

    赵桓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身形端正如仪,神色间满是谦卑与敬畏。

    他目光始终低垂,不敢有丝毫僭越去直视天颜。

    只恭谨且诚挚地回道:“陛下,儿臣深知父皇日夜为国事操劳,儿臣所做不过是为陛下分忧,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若因这些便求赏赐,儿臣心中实在有愧。”

    赵佶轻轻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抗拒:“朕意已决,你不必再推辞。”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赵桓身上,带着一种审视与恩赐交织的意味:“你心系朝廷,朕自然知晓。然功必赏,过必罚,此乃帝王之道,亦是维系朝纲之本。”

    “此次,你立下大功,朕若不厚赏,岂非寒了忠臣之心,也显得朕刻薄寡恩?”

    赵桓闻言,知道再推辞便是矫情,甚至可能引起赵佶的不快,遂深深一躬,不再言语,静候圣裁。

    赵佶略作沉吟,指尖在御案上缓缓敲击,发出笃笃轻响,好似在权衡最合适的赏赐。

    殿内烛火跳跃,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

    “桓儿!”

    他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朕观你此次行事,颇识军务关窍,亦有统御之才。”

    “高俅私藏之兵甲,既是罪证,亦是国之资财,封存库中未免可惜。”

    赵桓的心猛地一跳,屏住了呼吸。

    “朕便赐你一项特权,”赵佶的目光锐利起来,“准你于查抄所得之兵甲器械中,优先挑选足额精良者!”

    “弓弩刀枪、盾牌铠甲,凡新军所需,只要登记在册,数目清晰,皆可支取!”

    “用以操练你那两千新卒,务必将他们打造成一支可用的劲旅!此乃其一。”

    这赏赐远超赵桓预期!

    虽然,他让王进留下了一批。

    但日常训练,难免有一些损耗。

    他原本计划还需费尽周折去申请调用,如今赵佶金口玉言,直接赋予了他优先挑选权!

    这意味着他可以将高俅库中那批精良军械,名正言顺地装备给自己正在招募的新军!

    这也直接解决了他新军装备更替的难题!

    “儿臣叩谢父皇天恩!”

    赵桓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深深拜下。

    这绝非金银可比,这是实实在在的、能转化为战力的根基!

    “莫急!”

    赵佶抬手虚扶,嘴角噙着一丝深意,“其二,朕知你心念骑兵。”

    “前番赐你二百余匹,不过是杯水车薪。”

    “枢密院报称,西北新至一批上好河曲战马,共计千匹,本欲充实禁军。”

    他顿了顿,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