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的石桌旁,农夫端来粗陶碗,碗里飘着桃花的清香。苏瑶指尖碰了碰温热的碗壁,轻声问:“敢问大叔,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住在此处吗?”
农夫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是啊,打从太爷爷的太爷爷起,就在这儿了。听老辈说,当年外面兵荒马乱,到处都是厮杀声,祖辈们背着锅碗瓢盆往山里跑,误打误撞进了那山洞,才发现这好地方。”
“兵荒马乱?”付战追问,“是哪一年的事?”
“记不清咯。”农夫挠挠头,指了指村头那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柏,“只知道那会儿这树刚栽下,如今都能遮半亩地了。”
苏瑶心中一动,那“太康”年号,正是终结于一场席卷天下的战乱。她看向不远处正在晾晒草药的老妪,见她发髻上插着一支骨簪,样式与宫中珍藏的太康年间壁画上的女子头饰一般无二。
“你们……从没出去过吗?”苏瑶又问。
“出去?”旁边一个正在编竹篮的老者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茫然,“外面不还是打仗吗?祖辈说,山外的人都爱抢东西,不如咱们这儿安稳。”他指了指周围的田地,“你看这土,能种出稻米,河里有鱼,山里有果,够吃了。”
说话间,更多村民围了过来,男女老少都有,脸上带着好奇,却无恶意。苏瑶大略数了数,单是这村口附近就有近百人,再往盆地深处望去,隐约可见成片的屋舍,想来真如老者所说,已繁衍到万余人。
一个穿蓝布衫的中年男子自称是村长,得知两人从“山外”来,倒也镇定:“祖辈传下规矩,见了山外的人不必惊慌,只要不犯咱们的地界,便好生相待。”他顿了顿,忽然问,“外面……如今是谁家的天下?”
苏瑶看向付战,见他微微颔首,才轻声道:“如今是大付皇朝,距太康年间,已过三百余载。”
“三百载?”村长喃喃重复,眼中满是震惊。周围的村民也炸开了锅,孩童们停止嬉闹,瞪大眼睛听着,老人们则抚着胡须,神色复杂。他们世世代代守着“避战”的祖训,却不知外面早已改朝换代,连岁月都已流淌了三百年。
付战望着远处田埂上静静伫立的农夫,忽然明白——这炊烟不是幻境,是一群人用三百年的安稳,在时光的缝隙里,煮出的人间烟火。
“大付皇朝……”村长反复咀嚼这几个字,仿佛要将它们刻进心里,“那……咱们这村子,岂不是成了遗世独立的桃源?”
苏瑶轻叹:“的确如此,外界纷争不断,而这里却是一片净土。只是,大叔,你们真的不打算出去看看吗?外面的世界,或许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农夫摇了摇头,笑容中带着几分满足:“咱们祖辈留在这里,就是为了避开那些纷争。如今咱们自给自足,生活安逸,又何必去趟那浑水呢?再说,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比不上咱们这亲手建起来的家。”
付战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望着这些淳朴的村民,他们虽然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却拥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质朴的愿望。或许,真正的桃源,不在于地理位置的偏远,而在于人心的宁静与满足。
“大叔说得是。”付战点头赞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你们觉得幸福,那便是最好的。”
村民们闻言,纷纷露出笑容,仿佛得到了某种肯定。他们围坐在石桌旁,与苏瑶和付战分享着村里的故事和习俗,空气中弥漫着温馨与和谐。
苏瑶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庆幸。她原本以为,这次意外之旅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却没想到,在这里,她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温暖。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她在兵荒马乱的世界中,找到了这一片人间烟火。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