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演武亭遗址是当年郑军演武场上重要建筑物,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地理位置、 简介:郑成功演武场遗址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厦门大学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花园中发现一块长120厘米、宽48厘米的“练胆”石刻,现存于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
当年在演武场东北、西南两边的山岗上,各有一道城墙,城墙里面是一片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大校场。
大校场旁边,现今厦门大学群贤楼的地方原有一个演武亭,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训练出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后来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力。
演武场规模:演武场范围南临厦门港,北至南普陀,其东北和西南各有一道城墙,分别称为镇南关和镇北关。演武亭在今厦门大学内。
据《从征实录》载,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三月,郑成功因“日夜出督操练,往返殊难”,命工官冯澄世筑成楼台式演武亭于演武场上,作为他教练观兵的驻节之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攻入厦门时,由郑经在撤退台湾前下令焚毁。
在厦大群贤楼前曾出土“练胆”石刻一方,石刻高0.48米,宽1.02米,楷书。据考证为演武亭之石构部件。“练胆”一词,应为郑成功训练士兵的要旨之一。
据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郑成功当时是以《五梅花操法》阅练其着名的铁人军。
“练兵以石狮五百斤为的,力能挺起者,拔入左右武卫亲军,配以云南弓箭,戴铁盔、铁臂、铁裙,用锁锁定,不能脱,时谓铁人。”
铁人军英勇善战,是北伐抗清、收复台湾的主力军。演武亭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武场是郑成功演武练士兵的大校场,演武亭为其中主要建筑,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一说永历十二年)命工官冯澄世在厦门港院东和澳仔岭之间的操场筑演武亭楼台,以便驻宿教练观兵。亭建成后,郑成功亲临督练,教导。
历史沿革:演武亭遗址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演武亭所在之演武场,系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练兵演武之地。
1655年,郑成功于演武场上建楼台式演武亭作其阅兵督练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入厦门,郑成功之子郑军在撤军台湾前下令焚毁演武亭。
概述: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 ,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
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五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
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 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
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称为“国姓爷”。
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
隆武政权失败后,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金门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1647年8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