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于弟子,不说“某经某药”,只教“观天察地”:“春日风大,沙参需配防风;夏日湿热,需加茯苓。”其其格给族人讲医理,不讲“性味归经”,只说“羊渴了要找带露的草,人燥了要吃埋在沙里的根”。这些口传的智慧,比文字更鲜活——有农妇见小儿夜啼,知是心燥,取沙参煮米汤;有牧民遇马肺热,采沙参拌草料,皆是“源于生活”的妙用。
某年,一位史官游历两地,见祁州药市车水马龙,沙参贸易如《安国县志》所载“列肆数百,货堆如山”;至牛家营子,见“中国北沙参之乡”的石碑初立,牧民与汉商以沙参易货,笑语喧天。史官欲着于竹帛,邳彤的后人摆手道:“写不尽的,沙参在地里长,病在人身上变,今日的法子,明日未必合用。”其其格的孙女亦说:“字刻在石头上会风化,记在心里的,跟着草木一岁一枯荣,才不会忘。”
史官默然,终在志中记下“沙参疗燥,两地皆盛”,却将更多未尽之言,留给了风中流转的药香与代代相传的絮语。
(上卷终)
下卷将续写两地沙参如何在医家碰撞中融合,遭遇奇症时的突破,以及“文献记载”与“民间实践”最终形成的互补共生,敬请期待。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