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金堂时,忽然双目失明。刘太监素来勤于公务,常彻夜批阅文书,本就有眼疾,此番入蜀,恰逢“少阳相火”当令,蜀地湿热蒸腾,两邪相攻,竟成“暴盲”之症。随行御医束手无策,只说“湿热闭阻眼络,恐难复明”。
刘太监心灰意冷,听闻云顶山慈云寺有位神医,便让人抬着上山求诊。玄真见他眼窠深陷,白睛虽不红,却如蒙一层白霜,按脉则弦滑而数,叹息道:“公公这是‘久视伤血,湿热乘虚而入’,血不养目,湿浊蒙蔽,非寻常药物可解。”
他取来珍藏的云顶沙参,这次配伍更显精妙:用沙参为君,合当归(养血)、白芍(柔肝),取“肝藏血,血养目”之意;加茯苓(健脾祛湿)、泽泻(利水),防湿邪再生;最妙是加了少许石菖蒲,此药辛香走窜,能“开窍豁痰”,引沙参之气直上眼窍——这正是“七情”中的“相使”,菖蒲助沙参发挥专长。
药煎好时,满屋飘着清苦中带甘甜的香气,如雨后山岚。刘太监服了半月,忽一日清晨,觉得眼前似有微光,他颤巍巍睁开眼,竟能看清床前木鱼的纹理!再服一月,不仅视物如初,连多年的眼干之症也消了,看书到深夜也不觉得涩痛。
“此乃神药也!”刘太监对着玄真倒身便拜,“老僧若肯割爱,将此药献与陛下,必能解天下眼疾之苦!”玄真沉吟道:“草木无主,能济苍生者,便是好去处。只是此药需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律采收,方得全功,若滥采滥用,恐伤天和。”刘太监连连应诺,当下便让随从跟着药农学习栽种、采收之法,又讨了半斤上好的干参,小心翼翼装入锦盒。
第四卷:紫宸殿内验神效,洪武亲赐“明”字名
洪武二年秋,刘太监带着云顶沙参回到应天,恰逢朱元璋因批阅奏折过度,目赤肿痛,连奏章上的朱批都难以辨认。太医院院判用了黄连、龙胆草等苦寒药,虽能泻火,却让皇帝胃中泛酸,饮食难进。刘太监趁机献上沙参,奏道:“此药甘平而不寒,清补兼顾,或可一试。”
朱元璋本不信偏方,见那参根银白清透,与寻常参类不同,便让御医先验。御医按《神农本草经》之法,辨其形、闻其气、尝其味,又以火试之,见其燃烧时烟气清淡,灰烬呈白色,赞道:“色白属金,气清香属肺,味甘属土,当是‘金土相生’之药,补肺气而益胃阴,肺主气,胃主津,气津上达,目自明也。”
遂按玄真所授之法,用沙参五钱,配伍麦冬、玉竹(滋阴)、桔梗(载药上行),煎汤奉上。朱元璋服了三日,眼痛渐止;七日之后,竟能看清奏章上的小字,且胃中舒适,食欲大开。他龙颜大悦,召来刘太监细问来历,听闻此药生于云顶山,未经医书记载,全凭山僧与乡邻实践得知,不禁叹道:“民间藏珍,实践出真知,此言不虚!”
那日朝会,朱元璋手持沙参,对群臣道:“朕自起兵以来,见多了百姓因眼疾受苦,或盲于途,或困于家。此药能明目,又逢我大明开国,当有个好名字。”他沉吟片刻,挥笔写下“明参”二字,“‘明’者,既指明目之功,亦合我大明国号,就叫它‘金堂明参’吧!”
当即下旨,命金堂县设“明参园”,由慈云寺僧人指导栽种,每年秋收后,精选上品送入宫中。又赐玄真“护国医僧”匾额,许其在山中广传药术。那一日,云顶山巅的明参田里,忽然有清露凝聚,顺着叶片滚落,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天地都在为这株灵草正名。
(上卷终)
下卷将续写明参如何融入民间医道,经历“文献记载”与“口传实践”的碰撞,在疫病中再显神通,以及它与金堂百姓世代相依的渊源,最终成为“甲于川省”的名药传奇。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