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藏在陶瓮里,埋在梨树下,才保住了这珍贵的药种。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种子回到昌水岸边,召集失散的药农,重新开垦沙参田。
他教年轻人辨认"金镶玉"土:"抓一把土,攥紧了能成团,松开手轻轻一捻就散,这才是沙参的好家。"他讲沙参的四气五味:"嚼一口生沙参,先甜后微苦,咽下后喉咙里润润的,这就是甘能补、苦能清,性微寒却不伤人。"他还把《沙参医案》《昌阳医案》里的方子抄成小册子,发给村里的赤脚医生,说:"这草是莱阳的宝,得让它继续救人。"
如今,莱阳沙参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沙参节,不仅有药农展示新收的沙参,还有学者来讲"中医药文化",孩子们在田间认沙参叶,老人们在祠堂里讲沙仲礼的故事。昌水岸边的沙土里,仍埋着数百年的药脉;莱阳人的药罐里,还飘着清苦回甘的药香。
结语
莱阳沙参,一株生于山海之间的草木,从明代的疫疠中走出,经数百年风雨,成了"沙参之王"。它的故事,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教材:在医书记载之前,它已在百姓的药罐里治病;在成为贡品之前,它已在莱阳的土地上扎根。它的生长,暗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它的药用,尽显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的中医之理;它的传承,融合了口传心授与典籍记载的智慧之光。
赞诗
昌水之阳生仙草,
山海精气蕴其间。
春承雨露抽新绿,
秋纳清霜结玉根。
甘能补肺滋阴液,
苦可清热润燥干。
七情配伍藏玄机,
五运六气顺天然。
千年实践凝真知,
一味沙参写大篇。
莫道草木无情意,
天人合一映苍寰。
尾章
从《莱阳县志》的寥寥数语,到民间手札的点滴记录;从沙仲礼的草庐验方,到刘廷玉的医案着述;从药农口中的"三不采"规矩,到今日的规范化种植——莱阳沙参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土地里、药罐里、百姓的口碑里。这株仙草,不仅滋养了莱阳人的肺腑,更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基因,如昌水般绵长,如莱阳梨般甘甜,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散发着清润的光芒。
(全篇终)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