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外的空地上,有老中医坐堂义诊,用沙参配伍治病;有说书人讲沙仲礼的故事,说他当年用沙参救疫时,天上曾有白鹤盘旋;还有孩童们唱着新编的歌谣:"莱阳地,沙参甜,润肺气,养天年;春播种,夏浇田,秋来收得玉连环。"
张维祺看着这景象,对沙守义说:"草木有灵,亦需人文滋养。你看这沙参节,既有农人的辛劳,又有医者的仁心,还有百姓的喜乐,这才是'药食同源'、'医文同脉'啊。"他随后主持重修《莱阳县志》,在"风俗"卷里添了沙参节的记载,还特意加了句:"沙参生于斯,长于斯,其性与莱阳水土相融,其名与莱阳人文共辉。"
这年冬天,有位南方的药商想把沙参种子带回老家种植,可种出来的沙参,根细味淡,全无莱阳沙参的甘润。他回来请教沙守义,守义带他到昌水边,抓起一把沙土:"您看这土,含沙三成,含腐殖质七成,捏之成团,触之即散,是莱阳独有的'金镶玉'土。再闻这风,带着海的潮气,又带着山的清气,别处学不来的。"药商这才明白,所谓"道地药材",原是天地人三者共铸的灵物。
第八回 贡道绵长 本草载春秋
乾隆年间,莱阳沙参的贡品规格愈发讲究:需选三年生、长一尺二寸、芦头完整、无破损的"全须参",每根用绵纸包裹,装入楠木盒,由驿站快马送入京城。太医院将其与长白山野山参、霍山石斛并列为"滋阴三宝",宫中嫔妃常用沙参炖燕窝,滋阴养颜;年迈的王公则用沙参配枸杞泡酒,润肺补肾。
有一年,乾隆帝南巡,途经山东,特意召见了莱阳的药农代表——沙守义的儿子沙继宗。皇帝问他:"你家沙参为何比别处的好?"继宗叩首答道:"回万岁爷,莱阳沙参得五运之妙:春得木气而芽,夏得火气而长,秋得金气而实,冬得水气而藏,四季皆得土气滋养。又合六气之宜:风调则茎直,暑和则叶茂,湿匀则根润,燥适则味甘,寒中则性凝,火平则气足。故能润万物而不燥,补肺腑而不滞。"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赞道:"小小药农,竟懂天人之理!"遂赐"沙参之乡"匾额一块,还命太医院编纂《御药本草》时,单列"莱阳沙参"条目,详述其性味、归经、配伍,其中"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描述,与今日药典几乎一致。而这些文字背后,是莱阳人数百年的实践:他们知道沙参配川贝治燥咳,是"金金相生";配山药治胃阴不足,是"土金相生";配紫苏治风寒犯肺,是"润燥相济"——这些民间智慧,终于走进了皇家典籍。
沙继宗把皇帝的赏赐和《御药本草》的记载带回莱阳,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但他更看重的,是祖父传下来的那本《沙参种植要法》手抄本,里面记着"某年大旱,晨露时浇水,参根增粗半指","某年多雨,用草木灰拌锯末,防根腐病",这些琐碎的记录,比任何典籍都更贴近土地。他常对子孙说:"书上的字是死的,地里的草是活的,种药得跟着天时走,跟着土地走。"
第九回 医家着述 实践证真知
道光年间,莱阳出了位名医叫刘廷玉,他行医四十年,善用沙参治疑难杂症,晚年写成《昌阳医案》,其中记载了许多沙参的妙用。有个病例说,城西有个屠户,常年吃油腻,得了"梅核气",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吐不出咽不下。刘廷玉用沙参配半夏、厚朴,三剂而愈。他在案中写道:"此乃肺胃阴伤,气机不畅。沙参润其阴,半夏、厚朴通其气,润而不滞,通而不伤,恰合'阴平阳秘'之理。"
书中还记录了沙参与其他药物的"七情"实践:"沙参与莱菔子同用,虽相恶,然治肺虚兼食积者,少用莱菔子,反能助沙参运化,不伤其功";"沙参与藜芦,古云相反,某曾试之,确见呕吐,此必忌之"。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总结,比古代医书的笼统记载更具体。
刘廷玉还常到田间向药农请教,他发现沙参的采收时间与当年的"运气"密切相关:"庚子年燥气盛,沙参需早收十日,免被燥气伤津;辛丑年湿气盛,可晚收半月,借土气养根。"他把这些观察写入《运气与药收》篇,强调"医不审运气,不知天时;农不审运气,不知地利",而莱阳沙参的珍贵,正在于"天人相参,运气相合"。
当时有位江南的医者,读了《昌阳医案》,质疑沙参能治"心阴不足",认为医书载其只入肺、胃经。刘廷玉便邀他来莱阳,亲眼见一位心悸患者,用沙参配麦冬、生地,半月而愈。"您看,"刘廷玉指着患者的舌苔,"肺属金,心属火,金能生水,水能济火。沙参补肺阴,肺阴足则能生肾水,肾水足则能上济心火,此乃'间接补心'之理,虽不入心经,却能通心之用。"江南医者叹服:"实践出真知,此言不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十回 薪火相传 仙草映千秋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莱阳沙参的种植曾一度中断。有位叫沙振邦的年轻人,是沙家的第十九代传人,他冒着风险,把祖传的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