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昌阳仙草记》上卷

《昌阳仙草记》上卷(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山寺建在半山腰,寺后有片竹林,竹林下长满了一种开紫花的毒草,当地人叫"喉痹草"。沙仲礼细看僧人症状,又见他们房中燃着一种驱虫的香,香灰落在地上,与喉痹草的落叶混在一起。"此非寻常喉疾,"他捻着胡须道,"喉痹草有毒,其气入肺,与香中燥火相结,形成毒痰阻塞气道。"

    柱子急问:"师父,沙参能解吗?"沙仲礼摇头:"沙参性润,能治燥邪,却怕这毒草的戾气。需寻一物与它相杀,方能奏效。"他想起《神农本草经》中"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的记载,目光落在寺前的石榴树上。

    石榴皮性温味酸,能涩肠止泻,更能杀百虫、解诸毒。沙仲礼让柱子采来新鲜石榴皮,与沙参同煎。他解释道:"沙参滋阴以润其燥,石榴皮酸涩以杀其毒,二者相杀相用,恰能解此毒结。"果然,僧人们服下汤药,次日便觉喉间清爽,三日而愈。

    慧能长老叹服:"原来草木之间,也有相生相杀的天道。"沙仲礼答道:"医者用药,如将用兵,需知其性,明其理。莱阳沙参虽好,若遇相克之物,反成祸害;若得相宜之配,便能救死扶伤。"他还发现,青山寺的土壤虽不如昌水两岸肥沃,但因竹林遮挡烈日,湿度适中,沙参在此竟长得更显肥嫩,只是采收需提前半月,这又印证了"因地制宜"的农道。

    此事过后,莱阳药农更懂配伍之妙。有人用沙参配生姜,治风寒犯肺的咳嗽;有人用沙参配陈皮,治肺虚兼痰湿之证。这些民间验方,虽未载入当时的医书,却在田间地头的茶话中流传,成了"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

    第四回 贡入京华 本草着华章

    永乐十年,山东巡抚路过莱阳,见此地百姓气色红润,少有咳喘,问及缘由,皆言得益于沙参。巡抚好奇,取来样品细看:其根长尺余,顶端有芦头如珍珠,表面黄白相间,有细密环纹,断面呈放射状纹理,嚼之甘中带苦,余味清甜。他想起京城中不少王公贵族正受肺疾困扰,便精选了百斤上好沙参,连同莱阳知县誊抄的《沙参疗疾方》,一同贡入紫禁城。

    明成祖正因秋燥犯肺,夜不能寐。太医院院判见了沙参,又读了那民间验方,不敢怠慢,取三两沙参,配二两玉竹,加蜜炙甘草,慢火熬成浓汤。成祖服后,觉喉间温润,咳嗽渐止,连服五日,竟能安睡整夜。龙颜大悦,赞道:"此药得山海之精,解朕肺腑之燥,真乃仙草也!"遂下旨,令莱阳每年进贡沙参,且需附上种植采收之法。

    消息传回莱阳,沙仲礼已年过七旬,他听闻此事,对李柱子道:"沙参入贡,是荣是责。荣者,天下知莱阳有此良药;责者,需守其真,不可为求形似而违其性。"他带着柱子等人,立下"三不采"规矩:未及三年者不采,根须破损者不采,霜前未收者不采。又改进炮制之法:鲜参需用昌水洗净,不可搓揉伤皮;切片后需在阴凉处风干,忌烈日暴晒,以免失其阴津。

    县丞周敬之此时已升任知县,他见沙参产业渐兴,便主持编纂《莱阳县志》,特意辟出"药产"一卷,记载:"沙参,生昌水两岸沙壤,春生夏长,秋采味甘,甲于天下,为药肆上品。"这是沙参首次载入官修典籍,而在此之前,它早已在莱阳百姓的药罐里、食谱中,流转了数十载。

    那年秋天,莱阳百姓自发在沙参丰收后举办庆典,杀鸡宰羊,祭拜土地,将最好的沙参摆在供桌中央。沙仲礼带着孩童们吟唱自编的歌谣:"昌水长,沙参香,润肺腑,保安康......"这便是沙参节的由来。庆典上,药农们交流着各自的种药心得,有位老农说:"我家的沙参,今年与黄芪种在相邻的田里,长得格外壮实。"众人细问,才知黄芪性温补气,与沙参的滋阴相济,竟是无意中契合了"阴阳平衡"的医理。

    此刻的莱阳,田埂上晾晒的沙参片如叠玉,药铺里飘出的药香混着梨香,连风过处都带着清润之气。这株从幽涧走出的仙草,不仅治好了一方百姓的疾苦,更将天人合一的智慧,悄悄写进了莱阳的土地与岁月里。

    (上卷终)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