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昆嵛山余脉蜿蜒入海,黄海潮汐浸润出一片膏腴之地,名唤莱阳。此地沙壤疏松,带着海雾的咸润;墨水河穿境而过,淌着山泉的清冽。天地阴阳交泰,五行金(沙)、水(泉)、土(壤)相生,竟孕育出一种奇草——其根似人参而体修长,色白如羊脂玉,断面隐现珠光,嚼之甘中带润,当地人唤作“玉参”。传说明初年间,莱阳有位沙玉仙子,常着月白裙裾,在沙田间轻步,裙角扫过处,玉参便抽芽展叶,似在诉说草木与天地的私语。那时节,这草还只是田埂边的寻常物,直到一场席卷胶东的燥疫,才让它的灵性,与莱阳人的命运紧紧缠在了一起。
上卷
第一回 明季燥疫袭胶东 沙翁偶得玉参灵
明永乐年间,岁在庚子,五运属金,六气“阳明燥金”过盛。胶东大地自入秋便滴雨未下,田禾枯焦,百姓唇裂舌燥,咳声遍野——这便是“秋燥疫”,痰少如丝,咳至胸痛,甚者痰中带血,医者用麻黄、半夏等辛温药,反如火上浇油。
莱阳城南有位老药农,姓沙名翁,祖传识药。他见小孙女染了疫,咳得彻夜难眠,小脸憋得通红,舌红得像熟透的樱桃,急得揣着药篓钻进昆嵛山余脉。行至墨水河河套,见沙地上丛生着许多白根草,叶片细长如兰,根须在沙中舒展如肺叶,沾着晨露泛着玉光。沙翁想起祖父曾说“沙地生白根,能润喉中燥”,便挖了几株,刮去粗皮,切碎煎汤。
药汤初沸,竟飘出淡淡的蜜香。小孙女喝了半碗,夜里咳声渐轻,清晨醒来,竟能笑着要水喝。沙翁再诊,见孙女舌尖红退了些,舌苔也生出薄白,喜得老泪纵横。他又采了些,分给邻里,凡得此药者,燥咳皆愈。众人问药名,沙翁望着满地沙壤与白玉般的根,道:“就叫‘沙参’吧,生在莱阳沙里的参。”这便是莱阳沙参之名的由来,先有救人的实践,后有朴素的命名,恰合“实践先于文献”的古训。
沙玉仙子在云端看着,见沙翁将沙参的用法刻在枣木牌上,挂在村口老槐树上,不禁轻笑:草木的灵效,原是要靠百姓的疾苦去唤醒,靠口耳相传去延续的。
第二回 试种初成循天道 春生夏长藏玄机
沙参治好了燥疫,莱阳人便知其珍贵,可野生沙参毕竟稀少。沙翁想:“若能种在田里,岂不就能救更多人?”他选了墨水河畔的沙壤地,在春分时节播下种子——此时“木气升发”,种子得春阳之力,易破土。
可头一年,沙参长得稀稀拉拉,根细如柴。沙翁夜里梦见沙玉仙子,仙子指着田垄道:“春生需润其根,夏长需疏其叶,秋收需敛其气,冬藏需固其精,逆了时序,便失了灵性。”沙翁惊醒,次日便按仙子所言:春日播种后,覆以薄沙,引墨水河支流细细浇灌,让根须在湿润沙壤中舒展(春生贵“润”);夏日枝叶繁茂时,剪去密叶,让阳光透进,防湿热缠身(夏长贵“疏”);秋分时节,待叶片泛黄,便用竹刀小心刨根,此时根中津液最足(秋收贵“敛”);挖回的沙参,先阴干七日,再埋入地窖沙中,与大地同藏(冬藏贵“固”)。
次年秋收,沙参根条肥满,色白如玉,断面溅出的汁液竟凝成细小的珠,比野生者更胜一筹。沙翁将种法编成口诀:“春分种,沙盖匀,墨水浇,夏日疏,秋分刨,地窖存。”村民们跟着学,莱阳沙参的种植,就这样从沙翁的梦语,变成了世代相传的农谚,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道法,在药农手中落地生根。
第三回 甘寒润燥显药性 病案初载见真章
宣德年间,莱阳来了位姓林的御医,因久居京城,染上了“痰火咳嗽”——咳声洪亮,痰少而稠,午后潮热,吃了多少川贝、麦冬都无效。当地乡绅献上莱阳沙参,林御医见其根白润,先取一片含在口中,甘凉之气直透咽喉,半晌道:“此物入肺经,能清金润燥,不似寻常滋阴药那般滞腻。”
他取沙参五钱,配伍知母三钱(清燥火)、贝母二钱(化痰),煎汤服用。三日后,潮热退了;七日,咳嗽止了。林御医惊叹:“《神农本草经》言沙参‘主血积惊气,除寒热’,未及润肺之效,莱阳这沙参,竟有此奇功!”他细究药性,发现莱阳沙参味甘(补阴)、性微寒(清热),恰合“肺喜润恶燥”之性,遂在《莱阳医案》中写下:“莱阳沙参,色白入肺,甘寒润燥,治阴虚燥咳第一品,胜南北沙参多矣。”
这是莱阳沙参药效首见文字记载。沙翁的后人见了,将医案与祖传的种法抄在一起,藏在樟木箱里。沙玉仙子见墨香混着沙参的清芬,在莱阳的月光里流淌,便知这草木的灵性,已从田垄间的实践,走进了医家的典籍。
第四回 辨质分级定标准 沙参初显王者相
随着沙参声名渐起,周边州县也有人来贩卖“莱阳沙参”,可药效却差得远。沙翁的孙子沙承祖,是个认死理的后生,他带着村民比对:莱阳沙参根条长盈尺,上粗下细如鸡腿,断面雪白,中心有细密的“菊花纹”;外地沙参根短多分叉,断面泛黄,嚼之有渣。
“咱莱阳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