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肺气’,你这用法,书上可没写。”王朴指着窗外烈日:“书本是死的,天运是活的。今年火盛,就得用凉润药,沙参的性子,随天运变,咱们用药也得变。”他让徒弟把沙参的形态画下来,特别注明“叶似枸杞有锯齿,根如葵根”,又记下药效:“甘凉,润心肺,补胃阴”,藏在《千金方》的夹页里。
那年秋天,关中雨水多了些,王朴带着徒弟去南山采药,见沙参的紫花在雨中开得正盛,忽然明白:这草木能在火运年活得精神,靠的就是根里的“润气”,而医者的本事,就是看懂草木与天地的默契。
四、吴越传“药谱”,图文记“真形”
唐代长庆年间,越州(今绍兴)的医家沈括(非北宋沈括,此处为虚构),癖好收集民间药草图谱。他书房的墙上,贴满了各地送来的药草图,其中江南的沙参图最是细致:茎上画了三个棱,叶边标了“锯齿十七枚”,根旁注了“长三寸,如葵根”。
沈括常带着这些图去山里比对。一次在天目山,他见一株植物紫花灼灼,便掏出图来对照,叶似枸杞有锯齿,茎高一尺五寸,挖出来的根果然圆如葵根。采药的老汉说:“这是‘白沙参’,秋分时挖最好,挖早了根嫩,像没长熟的瓜;挖晚了沾了霜气,用着发涩。”
沈括让老汉讲讲用法,老汉扳着指头数:“治干咳,配枇杷叶;治口干,配芦根;妇人奶水少,配穿山甲——但切记,不能和防风同用,会‘打架’(相恶)。”这些话,沈括都记在《吴越药谱》里,还特意画了沙参与防风同植的草图,旁边打了个叉。
有次州官得了“消渴病”,喝再多水也不解渴,沈括用沙参配天花粉、葛根,三药都是甘凉之性,入肺胃经,像给焦土浇了场透雨,果然好转。州官问这药叫啥,沈括取出《吴越药谱》:“您看这图,叶似枸杞有锯齿,根如葵根,江南叫沙参,是个好药。”
晚年时,沈括把《吴越药谱》送给了杭州的药肆,说:“我老了,走不动山了,这些图和话,留给识货的人。说不定哪天,会有人把天下的沙参图都集齐,编一本大书呢。”他不知道,两百年后,汴京的苏颂正在做这件事,而他画的沙参图,正躺在《本草图经》的手稿堆里,等着与其他图谱相遇。
(上卷完,待续下卷)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