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仙缘记》下卷

《沙参仙缘记》下卷(2/2)

枯焦;秋分前,撒腐熟的牛羊粪(属土),滋参根肥厚。有个叫翠儿的姑娘学得最快,她发现暴雨过后,沙参易生黑斑病,便按仙子说的,用艾草(性温)煮水喷洒,竟能防治——这法子后来被写进《莱阳县农书》,谓之“草木相制”。

    第八回 仙凡相别留青史

    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过去。张谦的参田已扩至百亩,培育的“旌旗沙参”因其“根肥、味甘、性纯”,成了贡品,而他与仙子的一双儿女,也长成了能辨识药材的少年。

    这年冬,昆嵛山的老道长来访,对仙子道:“尘缘已了,仙体不宜久留凡界。然你护佑此方生灵,功德圆满,可留一缕灵识于参田,永镇山灵。” 仙子望着熟睡的儿女,又看了看正在整理药草的张谦,泪落如露:“我去后,善待沙参如待我。它们春生,是我在笑;秋实,是我在盼;冬藏,是我在守。”

    除夕之夜,大雪封山。仙子与张谦围炉而坐,将最后一卷《沙参炮制法》誊写完毕,其中记载:“沙参切片,需待晴日晒干,忌阴干,恐滋湿气;蜜炙沙参,需用枣花蜜,文火慢炒,使甘味更厚,润肺力增……” 天将亮时,仙子化作一道青光,融入参田深处,只留下一枚晶莹的参形玉佩,上面刻着“天人合一”四字。

    张谦未再续弦,守着参田和药庐,将儿女抚养成人。儿子继承了参田,女儿则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医,用沙参治好的病人,能从莱阳排到莱州。有人说,月夜路过参田,仍能看见一个绿裙女子在锄草,那便是沙参仙子的灵识;还有人说,喝了旌旗山的沙参汤,能梦见仙子教配伍的法子。

    数十年后,《莱州府志》载:“沙参,出莱阳旌旗山者佳,性甘微寒,润肺养胃,相传清末张谦得仙子授艺,传之于世……” 而民间的故事里,张郎与沙参仙子的姻缘,比志书记载的更鲜活——他们说,最好的沙参,是用情意浇灌的;最灵的药方,是懂天地、知人心的。

    结语

    沙参本是山间草,因张郎之诚、仙子之灵,而显药功、传佳话。其故事未见于秦汉医典,却在胶东渔樵的口耳中流传;其药性虽载于后世方志,却早被望海疃的渔民、张家庄的农妇用锅碗瓢盆验证过千百回。这恰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妙处:不待圣人着书而后知,不待官府号令而后行,只在柴米油盐中悟阴阳,在生老病死中明五行。

    草木有情,人间有义,药脉与文脉相生,实践与文献互证,方成就这“老母鸡肉”的传说,这“沙参仙缘”的传奇。旌旗山的沙参还在生长,五龙河的流水还在歌唱,它们唱的,何尝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古老智慧?

    赞诗

    旌旗山下参田绿,五龙河畔药香长。

    张郎守拙承天运,仙子临凡济四方。

    甘润能消肺腑火,温凉可补胃中伤。

    阴阳调和藏真意,草木有情续世昌。

    尾章

    如今,莱阳的沙参仍是贡品,只是少了“老母鸡肉”的俗称,多了“旌旗沙参”的雅号。药农们还在沿用张谦传下的法子:春遮阴、夏引水、秋带露采、冬培土藏。药铺里的《沙参济世录》,早已泛黄,却被抄了又抄,页边写满了后世医者的批注,有赞“相须配伍之妙”,有叹“顺时种植之精”。

    偶有孩童问老人:“沙参仙子真的存在吗?” 老人便指着窗外的参田:“你看那春叶展如心,是她在点头;秋根肥如玉,是她在微笑。草木有灵,只要你敬它、懂它,它便永远陪着你。” 阳光穿过参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当年沙参仙子裙角的花纹,温柔,且生生不息。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