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刚过,陕北的寒流顺着泾河往南漫,西安府突然暴发了“寒疫”。患者起初只是头痛身疼,过两天就高烧不退,浑身像被冰裹着,连呼气都带着白汽。府衙请的几位老医官都按《伤寒论》的麻黄汤原方给药,可有些病人喝了药,汗没出来,反而吐得更厉害。
秦仲远背着药箱在疫区走了三天,发现这次的寒邪比往年烈,还带着泾河的湿气。“《伤寒论》说麻黄汤主‘太阳伤寒’,可今年的疫邪是‘寒包湿’,就像关中的冻土裹着冰碴,光用麻黄发汗不够,得加生姜和苍术。”他在临时药棚里调整药方,把麻黄减到二钱,加了三钱生姜散寒,二钱苍术祛湿,“生姜是本地的‘小麻黄’,性子烈却不燥;苍术长在渭水边的湿地,能把湿邪从骨头缝里拽出来。”
有个老医官不服:“张仲景的方子岂能乱改?”秦仲远翻开随身携带的《陕西通志》,指着“疫病篇”里的记载:“您看,万历年间关中大疫,症状和这次一样,当时的医官就是在麻黄汤里加了生姜,‘三服汗出如浆,湿邪随汗解’,这正是地方经验对经方的补缀。”
他让药工用砂罐煎药时,特意多加了两把渭水岸边的干芦苇根,“芦苇根性寒,能制住麻黄的燥,还能生津,免得汗出太多伤了阴。”第一锅药熬好时,药香混着湿气飘出棚外,最先喝药的是个染疫的孩童,喝完半个时辰,额头就渗出汗珠,虽然不多,却是黏糊糊的,带着股土腥味——那是湿邪被带出来了。
七天后,疫区的疫情渐渐平息。老医官看着秦仲远调整的药方,忽然叹道:“原来《伤寒论》的方子像关中的水渠,能引经方的活水,还得靠地方的‘闸门’调深浅。”秦仲远把这次的验方抄录下来,送到府学藏书楼,“请先生们补进《陕西通志》续编里,让后人知道,经方不是死书,是能跟着水土走的活理。”
第六章 根茎辨证:汗证分阴阳
腊月初八,大雪封了进山的路,药铺却来了个特殊的病人——城西的镖师老赵,一身武艺,却被“汗”缠了半年:白天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晚上睡着后更是像落了场雨,被褥总带着股霉味。他找过好几个大夫,有的用麻黄汤发汗,越喝汗越多;有的用滋阴药,喝得肚子发胀。
秦仲远摸他的脉,脉象浮缓,舌头上裹着层白腻苔。“您这不是单纯的虚汗,是‘阳浮阴弱’,就像渭水的冰面,底下水流湍急,表面却结着薄冰。”他取来麻黄根和桂枝,“白天自汗是阳虚不能固表,用麻黄根敛;晚上盗汗是阴虚不能制阳,用桂枝引阳入阴,一敛一引,就像给冰面加道闸,不让水乱淌。”
老赵盯着药案上的麻黄根,忽然笑了:“秦掌柜这是用麻黄治麻黄的病?”秦仲远指着《神农本草经》里的记载:“您看,经上说麻黄茎‘主中风’,根‘主自汗’,本是一物两面,就像关中的刀客,既能挥刀杀敌,也能收刀护民。”他又加了两钱白术,“白术是秦岭的‘土精’,能帮着脾把津液留住,免得麻黄根收得太急伤了脾。”
药熬好时,秦仲远让老赵就着温热的小米粥喝。“粥能养胃,就像给药方加了层棉垫,免得药性太硬伤了身子。”三天后,老赵的汗果然少了,他摸着药铺墙上挂的《陕西通志》拓片,上面“麻黄根敛汗”的字样被香火熏得发黑,“原来这方志上的字,都是前人用身子试出来的。”
秦仲远趁机教小伙计:“辨汗得看时辰,白天汗是阳不固,用麻黄根配白术;晚上汗是阴不敛,加桂枝和白芍。这法子《伤寒论》没细说,可《陕西通志》里记的‘昼夜汗异治’,正是对经方的细解。”小伙计在药柜上刻了道记号,左边刻“茎”,右边刻“根”,中间用横线连着——这是他自己的“阴阳图”。
第七章 异地验经:秦晋药脉通
开春的马帮带来个山西商人,说在吕梁山区染上了“寒痹”,两条腿又肿又疼,连马都骑不了。当地的大夫用了几副药不见效,听人说西安府的秦掌柜善用麻黄,特意绕道而来。
“山西的风寒比关中烈,像吕梁的冰棱,能扎进骨头缝。”秦仲远看着商人青紫的膝盖,“《伤寒论》说麻黄能‘去风湿痹痛’,可山西的痹症带着‘郁热’,得用酒煎药,借酒力把麻黄的药性送进经络。”他取了五钱麻黄,加了三钱附子,“附子是秦岭的‘火根’,能助麻黄散寒,就像给冰棱泼滚水,不光要化冰,还得暖透了冻土。”
商人喝药时,秦仲远让他用山西的老陈醋擦膝盖。“醋能软坚,还能引药入筋,这是您家乡的法子,配着麻黄用,比单用经方更合水土。”他翻开《陕西通志》的“药论篇”,“您看这里写的‘麻黄得酒则透骨,得醋则入筋’,和山西医书里的说法一模一样,可见秦晋药脉本是相通的。”
七天后,商人的腿肿消了大半,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他惊叹:“都说关中的麻黄和山西的不一样,没想到治起病来是一个理!”秦仲远送他一包麻黄,“这是秦岭北坡的麻黄,比吕梁的多了点津液,您回去配着家乡的酒用,记得‘中病即止’,别让药性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