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消息传回石洼村,张伯带着村民跋涉三日,来到漠北寻找麻黄。麻姑现身指点:“此药茎秆辛温,能发汗解表,根须甘平,能敛汗固表,一茎一根,一散一收,需依病情取用。”她教村民辨识:“茎秆中空,能通肺气;叶片带红,能散寒气;根须入土深,能固元气。采之需在夏至后,此时阳气最盛,药性最足;炮制时用酒炒过,可减其燥烈,不伤正气。”
张伯按法采麻黄,煮水给病童服用。药汤入喉,病童忽然咳嗽一声,吐出一口黑痰,随即汗出如雨,体温渐渐下降。不过三日,全村的寒疫竟都好了。村民们为感谢麻姑,在麻黄丛旁建了座“药仙祠”,每逢麻黄收割时,便焚香祭拜,至今漠北仍有“祭麻黄”的习俗。
上卷第四回:神药流传融阴阳 医道初显顺自然
麻黄治好了寒疫,消息很快传遍北方,连部落首领都派人来求药。麻姑见百姓已会辨识使用,便将麻黄的栽种之法刻在五色石上:“春播需待地温回升,夏长需耐旱忌涝,秋收要留种茎,冬藏需阴干防潮——顺四时之序,方能保药性不失。”她又留下三句口诀:“寒邪闭表用茎秆,汗多体虚用根须,配伍桂枝能增力,加入杏仁可平喘。”
这日,麻姑欲回瑶池,临行前望着麻黄丛,对张伯道:“草木无贵贱,能解疾苦便是仙药。麻黄生于沙原,耐旱抗寒,恰是天地为北方百姓设下的生机。它的药性,不在我赋予,而在它与天地相通——吸沙中之火,承天之阳气,方能破阴寒之郁。这便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张伯叩首道:“仙子的教诲,晚辈记下了。只是这麻黄虽好,却只长在漠北,中原百姓若遭寒疫,该如何是好?”麻姑笑道:“天地之道,流转不息。麻黄的种子会随风飘散,遇着适合的水土便会生根,只是离开沙原,药性会稍缓,需得医者细细体察。日后会有医家将它写入药书,传之后世,让它继续护佑生民。”说罢,她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云端,唯有那支玉簪划过的痕迹,化作漠北的一道长河,河畔至今长满麻黄。
上卷余韵
麻黄在漠北扎下了根,也在人间种下了“顺天应时”的医道种子。百姓们说,麻黄的金黄茎秆是麻姑的金发所化,辛辣之气是她的仙酿所凝,连耐旱的性子都带着仙子的慈悲——知道北方苦寒,便不求沃土,只在沙中生长,等着为受寒的人送去暖意。而那三句口诀,后来被收录进《神农本草经》,成了后世医家运用麻黄的圭臬。
只是谁也不知,这株从玉簪划出的灵草,日后会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桂枝、杏仁相遇,生出更多治病救人的方子;更不知,它会在千百年后的战场上,化作“药甲神兵”,助汉军破匈奴、定边疆。这一切,都要从麻姑种下的那株麻黄说起,从天地阴阳的流转里,慢慢铺展开来……
(上卷终,下卷待续)
下卷将续写麻黄传入中原后,与历代医家的缘分:神农尝百草辨其性,张仲景制经方传其法,孙思邈入漠北寻其种,李时珍考其源着于《本草纲目》,更有民间医者以麻黄配伍救急的传奇,敬请期待。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