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挺拔,便叫‘麻黄’吧——‘麻’者,取其茎秆有纤维,如麻之坚韧;‘黄’者,取其根茎色黄,如大地之厚重。”
“麻黄!好名字!”黑石带头叫好,部落里的孩童跟着念叨:“麻黄麻黄,能破寒霜;一碗浓汤,汗出安康!”
神农回到自己的草庐,在青石板上,用赭石笔郑重地写下“麻黄”二字。下面详细记录:
“麻黄,生秦岭风蚀崖,茎有节,叶如针,味辛,性温。主风寒痹阻,腠理闭塞,无汗咳喘。能开表发汗,宣肺平喘,如勇士披甲,可破寒冰。采茎秆,阴干用,体虚者减量,忌大汗。”
写完,他又补了一句:“此草性烈,需慎用,配伍甘草可缓其势,配伍杏仁可助平喘。”这是他夜里反复琢磨的——单用麻黄虽有效,但若遇体虚者,恐发汗太过伤正气,需得有“调和”之药。
黑石部落的人,为了感谢神农,在风蚀崖下建了一座“麻黄祠”,用最粗的松木搭成,里面供奉着神农的画像和一束晒干的麻黄。每逢春秋,他们都会去风蚀崖采麻黄,祭拜后分发给周边需要的部落,却从不独占——这是神农教他们的:“草木是天地的馈赠,不是某个人的私产。”
神农在秦岭又待了半年,看着麻黄在各部落流传,治愈了无数“寒痹”病人。他发现,麻黄不仅能治风寒无汗,对“水肿”也有效——有个部落的妇人,下肢水肿如瓮,喝了麻黄汤,尿量增多,水肿竟渐渐消了。神农便在青石板上补记:“麻黄亦能‘利水消肿’,盖因发汗可通水道。”
离开秦岭那日,黑石部落的人送了他很远。神农望着风蚀崖上青劲的麻黄,对黑石说:“此草虽烈,却藏着天地的仁心。你们善待它,它便护你们平安;若贪婪滥采,它也会渐渐失去药性。”
黑石郑重地点头:“我们记住了,定当‘采之有度,用之有方’。”
神农的脚步,又走向了更远的山川。但秦岭的麻黄,却永远记住了那个赭石药锄的身影——正是这位“尝百草”的圣人,用他的神眼和仁心,从险峻的崖壁上,为人间识出了这株能“破冰散寒”的灵草,让它的辛烈之气,温暖了后世无数寒冬。
而那块刻着“麻黄”的青石板,后来被收录进《神农本草经》,成为华夏草药史上,关于麻黄最早的记载。它的故事,也随着神农的足迹,一代代流传下去,告诉后人:每一株草药的背后,都藏着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和“为万民谋福”的初心。
(上卷终)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