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内心波涛汹涌。
杨宪怎敢如此!
一切皆因那次殿试涉及的粮食问题,使得杨宪得以被朱元璋重用。
若朱元璋知晓 ** ,发现自己被杨宪 ** ,他定会雷霆震怒,将杨宪严惩不贷。
即便是天神下凡,也救不了杨宪。
此番,
杨宪命在旦夕!
“杨宪啊杨宪,”李善长心中暗想,“你竟留下了如此大的把柄,就别怪我们无情了。”
杨宪是他们的对手,对待敌人,他们绝不会手下留情。
次日,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齐聚。
朱元璋端坐上方,聆听百官奏报,皆是些琐碎之事。
百无聊赖之中,李善长挺身而出。
“皇上,”他开口道,“臣有要事禀报。”
“有官员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百姓苦不堪言,臣实在不忍,故而出列。”
李善长面露痛心之色,悲愤难抑。
朱元璋心生疑惑,不明李善长此举何意。
尽管心存疑惑,但朱元璋并未打断,任由李善长继续。
“爱卿,”他问道,“究竟所为何事?”
“启禀皇上,”李善长沉声答道,“臣要弹劾左丞相杨宪,其于扬州所为,令人发指!”
话音未落,胡惟庸亦挺身而出,与李善长遥相呼应。
“臣亦要弹劾左丞相杨宪!”他说道,“杨宪表面上是位贤臣,实则不然,他残忍如虎狼,是个十足的酷吏!”
“杨宪在扬州任上所谓的政绩,皆是逼迫百姓日夜劳作所得!”
“寒冬时节,他竟迫使百姓破冰下河,全然不顾其生死,导致两人冻毙!”
杨宪为筑城墙,迫使妇孺老幼赴邻县砍柴烧砖。
短短两月,四人毙命荒野。
其手下衙役,多月未见俸禄,无力为病重双亲购药,终致双亲离世。
更令人发指的是,杨宪竟令各级官吏捐俸,而他则将衙役的辛苦钱全数用于扬州建设,以图政绩。
杨宪为达目的,手段残忍,扬州百姓与衙役皆苦不堪言。
满朝文武闻胡惟庸弹劾,震惊不已。
众人曾以为杨宪乃忠臣,谁料其竟是贪图功名之人,为求功绩,不顾百姓与下属生死。
杨宪形象在众人眼中大变。
“皇上,杨宪之罪不止于此。”胡惟庸继续道。
扬州第一年上缴的粮食,本是朝廷救济之用,却被他充入官仓,作为自己的政绩展示。
而第二年颗粒饱满的粮食,皆是杨宪自外商处购得,非扬州本地所产。
胡惟庸逐一列举杨宪罪行,满朝震惊。
先前欺压百姓、压榨官员,尚可借口为扬州繁荣,但这欺君之罪,却是死路一条。
“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竟默默搜集了如此多杨宪罪证,显然欲置其于死地。”
“杨宪竟胆敢如此放肆。”
“实在骇人听闻。”
“此人贪婪功名至极。”
“无所不用其极。”
“庆幸我非其麾下官员。”
“否则必将受其残酷剥削。”
“听闻杨宪手下衙役,身为 ** ,却因无钱为双亲治病,导致双亲离世,实在悲惨。”
满朝官员议论纷纷。
面对李善长与胡惟庸的猛烈攻势,杨宪措手不及。
他未曾料到,一向对他恭敬有加的李善长与胡惟庸,竟搜集了他诸多罪证,并在朝堂上弹劾他。
杨宪惶恐不安。
因为这些罪证,样样属实。
“为何李善长、胡惟庸能掌握我如此多把柄?”
“莫非我手下有叛徒?”
“是谁背叛了我?”
“可恶!若让我知晓是谁,定叫他好看!”
“现在不是追查内奸之时。”
“应尽快解决眼前困境!”
杨宪偷偷向上方望去。
朱元璋面如止水,对李善长、胡惟庸的指控似乎不为所动。
杨宪心中暗喜。
确实,他目前深得皇上宠爱。
皇上平日对他极为看重。
怎会因这些小事怪罪于他?
他只需在皇上面前装可怜。
甚至诋毁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定能安然无恙。
于是,杨宪开始酝酿情绪,随后跪倒在地,惶恐陈词:
“皇上。”
“臣在治理扬州时,确实采用了一些严厉手段。”
“但都是为了扬州的福祉。”
“臣从未私吞朝廷救济粮或购买外商粮食上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