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这份近乎确信无疑的未来,却像一把双刃剑,深深地刺入了每一个人的内心,催生出一种名为“患得患失”的巨大压力。
通往荣耀殿堂的船票似乎已经握在了国家队的手中,但这艘大船上的座位却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登上这艘船,去亲身体验世界杯的璀璨灯光,去成为创造历史的一份子。错过这一次机会,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或许就是错过了整个职业生涯唯一一次触及世界之巅的可能。
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了训练场上。
竞争,变得更加赤裸。以往的训练赛,大家更多的是演练战术,磨合阵容。而现在,每一次对抗都充满了火药味。一个原本可以简单处理的球,有的球员会选择一次华而不实的过人,试图给教练组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次本该分给位置更好队友的射门机会,有人会选择勉强起脚,渴望用一个进球来为自己加分;一次犹豫不决的传球,背后可能就是担心队友表现太好而掩盖了自己的光芒。
团队的默契在这种个人表现欲极度膨胀的氛围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年轻球员,因为过于想证明自己,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失误,动作变得僵硬,心态也越来越急躁。
孙卫国在场边看得一清二楚。他锐利的目光扫过球场上的每一个人,他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动作和战术跑位,更是球员们在高压之下的心理状态。
孙卫国不禁回想去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对阵英格兰的画面。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虽然最终以中国队的憾负告终,但却给孙卫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和残酷的认识。
他深深地明白,去年中国队历史性地闯入世界杯八强,最终被英格兰队淘汰,其根本原因,绝非是旅欧球员不够强。
恰恰相反,在那场比赛中,陆弦、陈思、田皓月、王柯、周海洋、陆辰这六位在欧洲顶级联赛效力的球员,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足球是十一个人的运动。一个无法回避的“木桶效应”最终决定了6赛的走向——由国内联赛球员组成的后防线,成为了那块最短的木板,严重拖了球队的后腿。
他痛心地回忆起:当田皓月和周海洋已经尽力延缓了英格兰的中场推进,将对手逼向边路时,国内的边后卫却在与萨卡、福登的一对一对抗中完全落入下风,被轻易突破;当中后卫被凯恩拉出禁区时,肋部的空档却无人能及时补位,导致贝林厄姆的前插屡屡形成威胁。
这就是差距。英格兰的后卫在面对陆弦和陈思这对世界顶级进攻组合时,虽然也防不住,但他们输掉的可能是一个回合的对抗,然后立刻会有队友进行协防和补位,整条防线能够迅速重新组织。
而中国队的后防线呢?他们输掉的是“体系”。一个点的失误,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防不住,归防不住,但中国队的“防不住”,是那种被对手一冲就垮,一打就穿的“防不住”。防线上的球员,在技术、意识、身体对抗,乃至在高强度比赛下的心理稳定性上,都与对手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巨大差距。
“我们的中场和前场,已经具备了和世界强队掰手腕的能力。”孙卫国喃喃自语,“但是,我们的防守,还停留在亚洲水平。我们不能总是指望王柯一个人拯救球队,也不能指望田皓月和周海洋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
他意识到,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仅仅依靠几个旅欧球员的天才发挥,中国队的上限,可能就是世界杯八强。想要再进一步,去真正挑战那些世界顶级强队,就必须提升整个团队的“下限”,补齐那块最短的木板。
同时在孙卫国教练的脑海中,除了那场对阵英格兰的“木桶效应”带来的刺痛,还有一个更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浮现出来,那就是球员的体能与轮换。
他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陆弦、陈思和田皓月在俱乐部与国家队之间连轴转时,那沉重的呼吸声。作为皇家马德里和马德里竞技的绝对主力,他们每个赛季都要经历西甲、欧冠、国王杯等多线作战的残酷洗礼,几乎每三天就有一场高强度的比赛。这种消耗是惊人的。
孙卫国很清楚,他不可能,也绝不应该,要求这些旅欧球员在国家队的每一场比赛中都踢满90分钟。
去年世界杯,他已经这么做了,那是迫不得已。在每一场都是生死战的赛会制比赛中,他只能将宝压在最强的球员身上。但他也亲眼看到,随着赛程的深入,即便是像陆弦、陈思、田皓月这样正值当打之年的球员,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疲态。他们的冲刺次数在减少,跑动覆盖范围在缩小,决策速度也偶有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