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绍英又道:"更可喜的是,经太后与皇上恩准,西洋医馆已正式设立,三位西洋医生——英国的威廉乔治、法国的马丁、德国的皮埃尔——已入驻紫禁城,开始为宫人诊治,并进行西洋医疗试验。"
"臣等按例向皇上与太后汇报各项管理事务。"马佳绍英转向内务府各司官员,"现由会计司汇报皇室收支情况,掌仪司汇报皇室祭祀礼仪事宜,营造司汇报宫苑修缮进度......"
各司官员依次出列,详细汇报了紫禁城内各项事务。会计司官员呈上账本,禀报:"回皇上、太后,本月皇室收入共计白银八万二千两,支出五万七千两,略有盈余。"
掌仪司官员接着道:"接下来皇室即将将举行祭祀,按传统历法举行祭天、祭地、祭祖(如太庙、奉先殿)、祭孔等仪式,各项礼仪已准备妥当,西洋医馆医师将首次为皇室提供医疗保障,也会提前派遣礼仪官员进行教导。"
营造司官员禀报:"如今紫禁城内除了各位太妃所居宫殿在修缮外,其余所有的宫殿改造维修工程都已停工,而为了维修的各项材料都已登记入库,只有宫殿无法维持建筑时再进行修缮。"
待各司汇报完毕,马佳绍英又道:"最后,臣向皇上与太后奏报一项要务。载沣王爷主导的清查皇室田庄、土地、林场、牧场一事,目前已进入关键节点。现下共清查出皇室产业共计一万二千三百余顷,发现账目不符之处三十七处,现已派出专员逐一核查。"
隆裕皇太后听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绍英,载沣,你们办事哀家放心。这内务府改革,关乎皇室体面与未来,你们做得很好。"
少年皇帝凌霄也开口道:"众卿家辛苦了。朕虽年幼,但也知皇室艰难。望诸位继续尽心辅佐,让朕能早日学成治国之道。"
马佳绍英与载沣等人齐声应诺:"臣等定当竭尽所能,辅佐皇上,不负太后厚望!"
醇亲王载沣看内务府各司官员汇报已定,便将一封电报递至御案前。少年皇帝放下朱笔,见载沣神色凝重中带着几分欣喜,便知是有要事禀报。
"皇上,太后,"载沣拱手行礼,声音沉稳,"臣今日接到上海荣氏兄弟发来的加急电报。"
隆裕皇太后从佛珠中抬起眼帘,示意载沣继续。
"自皇室注资荣氏企业以来,"载沣展开电报,"荣氏兄弟不负所托,在上海又新开办了三家面粉工厂、三家缫丝工厂,更有一家大型织布厂也已投产。现各厂发展迅猛,月产量较初创时已翻三倍有余。"
殿内群臣闻言,不禁交头接耳。面粉、缫丝、织布,皆是民生攸关的重要产业,皇室资金能带动如此发展,实为难得。
载沣继续道:"荣氏兄弟在电报中特别提到,因各厂规模扩大,账目日趋复杂,恳请皇室派遣一位精通账目的会计前往上海,入驻公司督查财务,以昭公允。"
"嗯,"凌霄微微颔首,看向隆裕太后,"皇额娘,您看?"
隆裕太后沉吟片刻,道:"既如此,就让内务府选一位老成持重的会计去吧。荣氏兄弟为我皇室效力,理当派人照应。"
"皇额娘依儿臣看,若单单只是从内务府挑选一名会计,此事难以为继,不若从合作的银行再聘请一位西洋会计,一同前往荣氏兄弟公司任职,一起清查账目行督导之责。"
"况且此类资本经济运作,内务府官员不甚精通。"
隆裕皇太后微笑示意,本有官员欲出言阻止,见此情形当即住口。
"臣等遵旨。"内务府大臣随醇亲王附和。
马佳绍英随后又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此外,民国政府新成立的土地清丈局,已正式发函至内务府,要求皇室尽快配合清查京畿一带的土地资产。"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微妙起来。土地清丈,关乎皇室根基,不少老臣面露忧色。
载沣从容道:"本王以为,此事不可拖延。民国政府既已成立专门机构,我皇室理当予以配合。本王打算后日便启程南下天津,正式开始与民国政府的土地清查合作。"
"天津?"众官员疑惑地看向醇亲王。
众官员虽已然知晓皇室在实业上的布局投资,竟不想发展如此迅速,如今醇亲王竟要在天津实地考察开设工厂。
"回皇上,"载沣看着诸位新晋官员解释道,"天津毗邻京城,又是民国政府重点清查区域,且臣已在津门物色好厂址,准备同步建立一座新式工厂,既可为皇室创收,亦可作为与民国政府合作的桥梁。"
隆裕太后思索片刻,问道:"你需要多少人随行?"
"本王拟带两名会计司的吏目随行,"载沣答道,"协助核对账目,处理文书。其余事宜,本王自会相机行事。"
凌霄看向隆裕太后,见母亲微微点头,便道:"好,皇额娘,您看此事可行?"
隆裕太后目光扫过殿内群臣,见众人皆无异议,便道:"既如此,哀家准了。载沣,你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