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的宣布,标志着清室权力结构的重大调整。
尽管隆裕太后在措辞中保持了皇室的威严,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顺应时代变化的无奈之举。
她以平静的语气完成宣告,却让在场官员感受到一个时代落幕的悲凉。这些新任内务府官员的使命,不再是为巩固皇权,而是为保障皇室在新时代下的平稳过渡。
这场朝会成为了隆裕太后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以惊人的冷静和远见,开始了权力移交的进程,尽管内心深知大清王朝已不可挽回。这一决定,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她对皇帝未来的深远安排。
后世的官员对此评价道,隆裕皇太后卓有远见的,从小便开始培养皇帝,从而为复辟“大清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殿内几位新晋官员低声议论:"听说宗社党的那帮王爷,早就不来紫禁城了......可不是,上个月我还瞧见肃亲王往东交民巷跑呢......与日本联络甚密。"这些窃窃私语如细针般扎在隆裕太后的心上。
与此同时,什刹海边的某宅邸内,案几上摊开的地图。
善耆亲王手指划过东北三省的轮廓,对身旁的日本浪人低语:"......袁世凯的野心迟早要称帝,我们须得另寻出路......"窗外的日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双不甘失败的眼睛。
而在天津租界的恭亲王府邸,几位宗室子弟正围坐在书房密室,急促的交谈声不绝于耳。
"京城传来消息,袁世凯如今更是肆无忌惮企图操控皇室,对皇帝皇太后倍感失望,但内务府更换了官员,大半是新面孔......"
"东北方面也要时刻关注张作霖的动向,日本方面在频繁与其接触。"
本计划在在日本的支持下,5月下旬秘密运送军火通过东北前往内蒙,因频繁打探民国当局政策,更加隐秘行事。
"无妨,老臣们都在暗中联络......一旦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有任何军事变动,一定第一时间送达。"信纸摩梭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复辟的前奏。
一众官员看着凌霄,心中既敬畏又感慨。
这个年幼的皇帝,或许还不懂朝政的复杂,但他的威仪与沉稳,却已让人不敢轻视。
当隆裕皇太后在此次朝会上定完基调,凌霄便坐在宝座上开始试探性的询问朝政。
“众卿,今日朝会,朕与皇太后同临,望众卿同心协力,共襄国是。”凌霄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齐声应诺,声音洪亮而整齐,回荡在整个养心殿内。
这一刻,养心殿不再是太极殿的附属,而是大清真正的权力中心。
凌霄,也不再是那个躲在太极殿内玩耍的孩童,而是紫禁城内真正的君主。
养心殿内新晋官员们悄悄交换眼神。
他们记忆中的皇帝还是那个在元旦朝贺时,需要醇亲王载沣抱着才能完成礼仪的娃娃。
如今却见少年天子脊背挺得笔直,垂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骨节分明,连指甲都修剪得圆润整齐——这是凌霄特意要显出天子威仪。
凌霄的声音不像孩童般清脆,而是带着少年特有的清冽。
凌霄垂眸扫过殿下黑压压的朝服,目光在内务府新任官员的补子上多停留了半刻——这些官员正因内务府库银亏空案被破格擢升。
新任会计司郎中的喉结动了动,想起三日前从好友处私下透的话:"万岁爷前些日子,已经开始承担起对内务府以及诸多官员的奏折进行批阅举动。"
"臣,会计司外郎张绍祖,叩见吾皇万岁!"一位新晋官员出列时,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他是因举报内务府营造司舞弊被破格提拔的,此刻躬身行礼,仰头望着龙椅上那个曾被他暗中称为"小皇帝"的身影,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四个月前他还在因皇帝退位,而怨天尤人,如今竟再次得睹天颜。
广储司新任主事悄悄攥紧了朝珠。
他记得宣统二年元旦入宫朝贺时,一幕幕情景在眼前浮现,如今皇帝竟有这般气度。
"内务府事务,诸位爱卿可有本奏?"凌霄的声音让诸位臣子猛然回神。
他们看着殿上那个曾被称为"万岁爷"的孩子,如今连说话的节奏都带着说不出的沉稳。
载沣想起昨日去钟粹宫请安时,皇太后却略带自豪的抱怨,送往养心殿的奏折都堆叠成山了。
"这孩子如今到子时才歇息,能够同时兼顾学业与政务,用功刻苦能比历代先皇。"
朝会上,醇亲王载沣同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示意后率先出列,向皇帝与皇太后禀报内务府改革与西洋医馆的进展。他的声音恭敬而清晰,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对皇权的尊重。
凌霄静静地听着,目光时而落在醇亲王身上,时而扫过殿下群臣。他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