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诸位入座。"载沣抬手示意,太监们立即鱼贯而入,按照皇家接见规格,极为齐整地奉上茶水。鎏金茶盏盛着清亮的茶汤,茶香袅袅升腾,在庄重的殿内弥漫开来。
待众人落座,载沣开门见山:"今日请诸位来,实因为皇太后陛下凤体考虑,而皇帝又素来信赖西洋医术。"他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在下醇亲王忝为皇室宗亲,自当为皇上与太后分忧。"
来自德国的皮埃尔医师微微前倾身体:"亲王殿下,不知皇帝与皇太后陛下如今身体是否健康?"
"咳咳......"载沣轻咳两声,似是顾虑重重,"皇太后,体质孱弱,近来更是食欲不振,夜不能寐......"他并未详述,转而说道,"诸位医师医术精湛,还望今后能常来紫禁城,为皇上与太后诊治。"
马丁医师点头:"亲王殿下放心,为大清皇室成员诊治,是我们医者的荣幸。"
醇亲王载沣对于这位医生的表现倍感欣慰,当即询问众人,进一步了解西洋的医术。
众医生详细为醇亲王载沣解释了1912年西方医术,已能有效医治多种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前阶段)、外科常见病及部分内科病症,核心依赖成熟的外科技术、早期药物和公共卫生理念,具体如下:
1. 感染性疾病(以对症治疗和外科干预为主)
- 细菌性感染(非复杂型):如皮肤表面脓肿、简单尿路感染,可通过外科切开引流、清洁消毒(如使用石炭酸、升汞)控制感染,辅助水杨酸类药物缓解症状。
- 部分寄生虫病:如蛔虫病,可使用山道年(Santonin)驱虫;钩虫病可用 thymol(麝香草酚)治疗,当时已能明确诊断并针对性用药。
- 急性传染病(对症支持治疗):如普通流感、麻疹,虽无抗病毒药物,但可通过卧床休息、补充营养、退热(如使用奎宁、阿司匹林,1899年已上市)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死亡率。
2. 外科相关疾病(技术较成熟)
- 体表及浅部手术疾病:如脂肪瘤、腱鞘囊肿切除,疝气修补术(当时已出现早期疝修补术式),骨折复位与固定(如使用夹板、石膏,19世纪末已普及),均能通过无菌操作(19世纪末李斯特无菌术已推广)完成,术后感染率显着降低。
- 急腹症(部分可救治):如急性阑尾炎(1886年首次成功切除阑尾)、胃穿孔,若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手术,可有效救治;但复杂急腹症(如重症胰腺炎)因缺乏监测手段,救治率较低。
- 妇产科常见疾病:如难产时的产钳助产(18世纪已成熟)、简单剖宫产(针对危及母婴生命的情况,当时手术死亡率仍较高,但可挽救部分生命),产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使用麦角制剂(19世纪末已用于止血)控制。
3. 内科及其他常见病
- 代谢与内分泌疾病(对症控制):如糖尿病,虽无胰岛素(1921年才发现),但可通过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饮食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用碘剂(如卢戈氏液)暂时控制症状。
- 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常见病:如高血压(当时已能通过血压计测量),可使用利尿剂(如汞剂,虽有副作用但能降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可通过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肾上腺素雾化吸入,1900年后逐渐应用)缓解喘息症状。
- 营养缺乏病:如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当时已明确与饮食相关,可通过补充糙米、麦麸(富含维生素B1)治疗;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可通过食用新鲜蔬果或饮用柠檬汁(18世纪已验证有效)治愈,在航海、军队中已常规应用预防和治疗。
需注意的局限
当时医术仍有明显短板:如无法治疗结核病(链霉素1944年才出现)、梅毒(青霉素1928年发现)、病毒性肝炎等;癌症因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和有效治疗药物,几乎无法医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因无介入或手术治疗技术,死亡率极高。但上述可医治的疾病,已覆盖当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多数常见健康问题。
诸位医生介绍完能够医治的相关疾病后,纷纷起身从医疗工具箱内取出部分便于携带的医疗器械。
向醇亲王载丰进行展示和演示如何使用。
1912年的西洋医疗器械已形成“诊断-治疗-护理”的基础体系,核心围绕精准诊断、无菌治疗、基础生命支持展开,虽无现代电子设备,但机械与手动器械已能满足当时临床需求,具体分类如下:
1. 诊断类器械(核心为物理诊断与基础化验工具)
- 生命体征测量器械:
- 汞柱式血压计(1896年改良版已普及):通过袖带压迫动脉,手动充气后观察汞柱下降,精准测量收缩压与舒张压,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核心工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