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杨婆子边走边看,目光如炬——她先是走进厨房,将凌乱的锅碗瓢盆一一归置;又转到库房,把散放的米面粮油重新码放整齐;连院中的石阶都仔细擦拭了一遍。
"这些边边角角的,"杨婆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等老爷回来再细细收拾。我先料理紧要的。"
她特意避开了正房,那是郑孝胥和家眷的私密空间,全权交给郑大郑二打理。杨婆子转向郑二,和颜悦色地问道:"小哥,您家老爷平日里都爱吃些什么?口味如何?"
郑二挠了挠头:"回杨大妈的话,我家老爷是福建闽侯人,最爱闽菜那口鲜香淡雅的滋味,讲究食材本味。不过老爷在地方当官待久了,也喜欢川菜那股子的味道,但求清鲜醇厚。老爷在官场上应酬多,对食材品质和烹饪手艺格外讲究。"
"闽菜?川菜?"杨婆子眼睛一亮,"巧了不是!我这些年跟着胡同里各家办红白喜事,帮厨时可是跟各路大厨偷师不少。"她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鲜香淡雅的闽菜,清鲜醇厚的川菜,都难不倒我这把老骨头!"
郑二闻言,不禁对这位新来的厨娘多了几分敬佩。
"小哥,劳烦你带我去西单大市场。"杨婆子挽起袖子,"咱得采购些新鲜食材。"
两人锁好宅院大门,径直往西单大市场而去。市场上人声鼎沸,各色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杨婆子熟门熟路地穿行在摊位间,与商贩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格外响亮:
"王掌柜,您这鲈鱼昨儿还卖三文钱一条,今儿怎么就涨了?"
"李嫂子,您这笋子看着新鲜,可比我上回买的嫩多了,价格好商量好商量。"
"老张,您这川椒可是四川来的?给我来两斤,我常买您的,给个实在价!"
郑二跟在后面,看着杨婆子麻利地挑拣食材、唇枪舌战砍价,不一会儿就采购齐了闽菜和川菜所需的各色原料——活蹦乱跳的鲜鱼、嫩得能掐出水的春笋、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时令蔬菜,还有各种香料和调味品。
"杨大妈,您可真厉害!"郑二由衷佩服,"这些商贩都让您砍下价来,还都是上好的货色。"
杨婆子笑呵呵地拎起一条活鱼:"小哥,干我们这行的,嘴皮子功夫和眼力见儿缺一不可。您瞧这条鱼,眼睛清亮,鳃帮子红润,肉质肯定鲜嫩。"
回到宅院,估摸着郑孝胥还要些时候才能回来,杨婆子便安排郑二打下手。她系上围裙,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准备午膳。
"今日头一顿,我得拿出看家本领来。"杨婆子挽起袖子,神情专注,"可不能让老爷失望。"
厨房里很快飘出阵阵香气。杨婆子手法娴熟地处理着食材——将鱼肉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将春笋切成晶莹剔透的薄片,又将时令蔬菜择洗干净。她一边忙碌,一边向郑二讲解:"闽菜讲究'鲜、香、淡',食材本味最重要;川菜则要'清、鲜、醇厚',调料要恰到好处。"
不到一个时辰,五菜一汤便已准备妥当:清蒸鲈鱼、春笋炒肉、凉拌时蔬三道闽菜,水煮牛肉、麻婆豆腐两道川菜,还有一壶精心调吊制的高汤。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摆盘也颇为讲究。
杨婆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满意地看了看自己的手艺:"小哥,你去前院看看,老爷什么时候回来。咱们这午膳,可得趁热吃。"
郑二应声而去,心中不禁感叹:这位新来的厨娘,不仅手脚麻利,厨艺更是了得。看来日后宅院里的伙食,是有着落了。而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气,仿佛也在宣告着——这座四合院的新生活,正渐渐步入正轨。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