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14章 焚诏丹心:寇准的孤臣绝唱

第714章 焚诏丹心:寇准的孤臣绝唱(4/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娥看着奏折,想起当年寇准焚烧诏书的壮举,沉吟道:“寇准虽性格刚直,但忠心可嘉。传朕旨意,将寇准迁为衡州司马,允许他返回中原。”

    可惜诏书送到雷州时,寇准已经病重。他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咳嗽不止,身体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当他听到平反的消息时,挣扎着坐起来,让老仆取来铜镜。

    镜中的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眼神依旧清澈。他笑了笑,咳嗽着说:“好……好啊……我就知道,公道自在人心……”

    几天后,寇准在雷州病逝。临终前,他让老仆取来那本随身携带的《论语》,手指颤抖地翻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一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雷州百姓得知寇准去世的消息,自发地聚集在官舍外,哭声震天。他们抬着寇准的棺椁,想要将他送回汴梁安葬。一路上,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百姓,都在路边摆上祭品,跪地送行。

    棺椁行至衡州时,朝廷的追封诏书送到了——仁宗追赠寇准为中书令,谥号“忠愍”。狄青亲自赶来迎接,看着简陋的棺椁,忍不住落泪:“大人,您终于可以回家了。”

    寇准的灵柩回到汴梁那天,汴梁百姓倾城而出,站在街道两旁迎接。当年被他优抚的阵亡将士家属捧着牌位,跪在路边哭喊道:“寇大人,您回来了!”

    刘娥站在宫墙上,望着送葬的队伍,对身边的仁宗说:“官家要记住这位寇大人。他敢焚烧诏书,不是不敬皇权,而是心怀天下。这样的忠臣,才是大宋的脊梁。”

    仁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指着队伍中那杆“寇”字大旗:“朕以后也要做像寇大人这样的君主,为百姓做事。”

    王钦若等人听说寇准被追封,吓得闭门不出。不久后,他们当年诬陷寇准的罪证被揭发,刘娥下旨将他们贬斥出京,朝堂上下一片叫好。

    几年后,雷州百姓为寇准修建了祠堂,取名“寇公祠”。祠堂里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挂着一幅寇准的画像——画像上的他手持诏书,正气凛然,仿佛下一秒就要将诏书投入烈火。

    狄青每次路过雷州,都会到寇公祠祭拜。他总会带上一壶好酒,倒在祠堂前的石桌上:“大人,您当年的愿望实现了。朝廷整顿了军备,契丹再也不敢轻易南侵,百姓们都过上了安稳日子。”

    有一年,契丹使者访问大宋,路过寇公祠,看到百姓祭拜的盛况,好奇地问当地官员:“这位寇准是什么人?为何能让百姓如此敬重?”

    官员指着祠堂里的焚诏画像,骄傲地说:“他是大宋的忠臣。当年契丹南侵,是他力主抗敌,焚烧迁都诏书,保住了大宋江山。他虽被贬斥,却始终心系百姓,这样的人,自然会被永远铭记。”

    契丹使者听完,对着祠堂深深一拜:“如此忠臣,值得敬佩。”

    时光荏苒,仁宗亲政后,常常翻阅寇准留下的奏折。当他看到“百姓安则天下安”这句话时,总会想起刘娥的教导,更加勤政爱民,开创了“仁宗盛治”的局面。

    嘉佑年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五代史》,特意在《寇准传》中详细记载了焚烧诏书的事迹。他在评语中写道:“准有大功于国,焚诏之举,非不敬君,实乃爱国。其丹心可昭日月,其忠勇可励后人。”

    汴梁的国子监里,书生们诵读着寇准的故事,将他的“焚诏丹心”视为士大夫的楷模。有个年轻书生读完后,激动地对同窗说:“我将来也要做寇公这样的人,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这个书生,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数百年后,当人们翻开宋史,读到“景德元年,契丹南侵,准焚迁都诏,力主亲征”这段记载时,依然会为这位敢焚烧皇帝诏书的名臣而震撼。他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上忠臣良将的道路。

    如今,雷州的寇公祠依然矗立,祠堂前的芒果树郁郁葱葱,每年都会结满果实。当地百姓说,这是寇公在天之灵保佑着雷州的百姓。而那焚诏的壮举,早已超越了历史事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威武不能屈”的风骨。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