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恰好进来,听到这话立刻反驳:“寇大人这是杞人忧天!如今两国签订盟约,和平共处,何必再劳民伤财训练军队?依我看,陛下应该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彰显我大宋的太平盛世。”
真宗眼睛一亮,封禅泰山是历代帝王的荣耀,他早就心动了。“王爱卿说得有道理,此事就交由你筹备。”
寇准急道:“陛下!封禅劳民伤财,万万不可!眼下应该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虚文缛节!”
真宗脸色沉了下来:“寇准!你是不是见不得朕开创盛世?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寇准看着眼前的皇帝,突然觉得无比陌生。他想起澶州城下那个犹豫却最终选择亲征的君主,再看看如今沉迷于虚名的真宗,心里像被堵住一样难受。他躬身行礼,转身走出御书房,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孤寂。
第四章 雷州流放的赤子之心
天禧四年,汴梁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御花园的桃花开得正艳。但朝堂上的气氛却异常冰冷,一场针对寇准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皇后刘娥的亲信太监周怀政拿着一份“罪证”,跪在真宗面前哭诉:“陛下!寇准联合太子,想要逼迫您退位!这是他们密谋的诏书草稿!”
真宗接过草稿,上面的字迹模仿寇准的笔迹,写着“请陛下禅位于太子,由寇准辅政”。他气得浑身发抖,想起寇准焚烧诏书的往事,顿时怒火中烧:“好你个寇准!朕待你不薄,你竟敢谋逆!”
王钦若等人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奏弹劾寇准,列举他“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藐视皇权”等罪状。真宗本就对寇准心存忌惮,在众人的煽风点火下,当即下旨: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即刻离京,不得延误。
消息传来时,寇准正在家中整理书籍。他的书房很简单,除了满架的书,只有一张旧书桌和一把椅子。听到圣旨,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收拾行李。
“大人!您就这样认了?”老仆哭着说,“这明显是诬陷啊!我们去宫里向陛下解释!”
寇准摆摆手:“解释无用,陛下已经信了他们的话。雷州虽远,但也是大宋的土地,在哪都能为百姓做事。”
狄青带着几个当年澶州的老部下赶来,他们都穿着便服,眼里满是不舍和愤怒。“大人,我们护送您去雷州!谁敢在路上刁难,我们就跟他们拼了!”
寇准感动地看着他们:“多谢兄弟们好意,但不必了。我是被贬的罪臣,不能连累你们。”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论语》,郑重地递给狄青,“我走之后,朝中之事就拜托你们多留意,若有奸佞当道,一定要设法阻止。”
离京那天,汴梁城的百姓自发地来到街头送行。他们拿着酒壶、干粮,塞到寇准手里,有人忍不住哭出声:“寇大人,您是好人啊!怎么就落得这般下场!”
寇准骑着一匹老马,穿着素色的布袍,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乡亲们厚爱!寇准虽被贬,但心始终在大宋,在百姓身上。你们要好好生活,相信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王钦若派来的押解官催着赶路,寇准最后看了一眼汴梁城的城楼,转身策马离去。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才散去。
经过数月的跋涉,寇准终于抵达雷州。雷州地处南疆,气候湿热,毒虫遍地,与繁华的汴梁简直是天壤之别。司户参军的官舍破旧不堪,四面漏风,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老仆看着这样的环境,心疼得直掉泪:“大人,这地方怎么住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哪怕在汴梁讨饭,也比在这遭罪强!”
寇准却很乐观,他拿起扫帚打扫屋子:“既来之,则安之。你看这院子里的芒果树长得多好,夏天就能结果子了。”
他到任后,不顾旅途劳顿,立刻着手处理公务。雷州的百姓大多是少数民族,不懂中原的律法,常常因为小事争斗。寇准就把百姓召集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律法,调解纠纷。
他发现雷州的孩子们没有地方读书,就把破旧的官舍腾出一间,自己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他还走遍雷州的山川河流,写下《雷州水利志》,指导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日子虽然清苦,但寇准过得很充实。他时常坐在芒果树下,拿出随身携带的《论语》阅读,累了就望着北方,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第五章 青史留名的丹心不灭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朝堂局势发生变化,王钦若等人失势,有人开始为寇准鸣冤。
狄青在边疆屡立战功,被召回京城任职。他一回到汴梁,就联合当年支持寇准的大臣,上奏为寇准平反。“陛下,太皇太后,寇准当年焚烧诏书,是为了阻止迁都,保住大宋江山;他力主亲征,才有了澶渊之盟的和平。如今他被诬陷流放雷州,实在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