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亲自调拨的棉衣,记得那句“军饷不能拖欠”的承诺。
皇宫里,曹氏正指挥宫人整理赵祯的遗物。没有金银珠宝,没有奢华器物,只有几件磨得发白的常服,几箱旧书,还有一本翻得卷了边的灾民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灾民的姓名和需求。
“皇后娘娘,这是太医院整理的药方。”太监捧着个木匣子进来,里面全是赵祯批注过的平民药方,“陛下说过,要让所有百姓都吃得起药。”
曹氏打开木匣,看见每张药方上都有赵祯的批注,哪里可以用廉价药材替代,哪里可以增加剂量,字迹工整,透着细心。她拿起一张治水疫的药方,上面写着“马齿苋易寻,勿用当归”,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下葬那天,汴梁城飘起了细雨。送葬的百姓挤满了街道,连房顶上都站满了人。当梓宫经过城门时,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孩童突然哭喊起来:“皇帝爷爷,您别走!您还没去江南看桃花呢!”
孩童的哭声引发了更大的悲恸,满城百姓同声痛哭,哭声盖过了雨声,盖过了哀乐,久久回荡在汴梁城的上空。
第七章 仁心长存照千秋
赵祯下葬后,大臣们商议庙号。韩琦捧着历代帝王的庙号名册,对新帝英宗说:“先帝在位四十二年,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废除苛税,体恤百姓,堪称仁德之君。臣以为,当尊庙号为‘仁’。”
“仁”字庙号,前所未有。大臣们纷纷赞同,欧阳修颤巍巍地说:“自古帝王,能称‘仁’者寥寥无几。先帝爱民如子,轻刑罚,重民生,减赋税,兴科举,实至名归。”
新帝准奏,从此,赵祯被尊为“宋仁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庙号的皇帝。
几年后,汴梁城的夜市依旧热闹。卖胡饼的老汉收摊时,总会多留两个胡饼放在路边,对着皇宫的方向念叨:“仁宗皇帝,来尝尝热乎的胡饼。”
城隍庙前立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当年宋仁宗亲自制定的平民药方。老医官带着徒弟在此义诊,说起仁宗皇帝雨夜送药的故事,总会红了眼眶。
贡院门口的红榜上,寒门学子的名字越来越多。他们在入学前,都会去旁边的仁宗祠拜一拜,那里供奉着皇帝当年复试时用过的笔墨,提醒着每个读书人,朝廷的大门永远为有才华的人敞开。
后宫的蚕室里,新的皇后依旧带领宫女们养蚕缫丝。她时常对宫女们说:“仁宗皇帝在位时,皇后娘娘亲自养蚕,就是要告诉我们,天下的财富来之不易,要懂得节俭。”
西北的边防线上,将士们穿着厚实的棉衣巡逻。每当有人问起棉衣的来历,老兵们就会说起仁宗皇帝临终前还惦记军饷的故事,眼角泛起泪光。
江南的桃花开了又谢,每年春天,都会有百姓带着桃花去仁宗陵前祭拜。他们说,仁宗皇帝心里装着江南的桃花,装着天下的百姓,他的仁德就像这桃花一样,年复一年,盛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汴梁城的御街上,有个穿青衫的书生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讲的是一个皇帝穿着常服逛夜市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皇帝在雨中给灾民送药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皇帝临终前还惦记着放宫女出宫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问书生:“那个皇帝是谁呀?”
书生望着皇宫的方向,声音温柔而庄重:“他是宋仁宗,是天下百姓心中最好的皇帝。”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满御街,街边的海棠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仁德、关于百姓、关于千年流传的故事。那个被尊为“仁宗”的皇帝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仁心,却像这阳光一样,永远照耀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