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开局割据一个州! > 第123章 王阳明:陛下真乃千古一帝也!

第123章 王阳明:陛下真乃千古一帝也!(1/2)

    此时,他的儿子李成梁还是一个少年,而孙子李如松更是尚未出生。

    仇钺同样战功赫赫。

    就在三个月之前,他坚守孤城。

    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困顽强抵抗。

    一直等到王阳明大军赶到,二人一举歼灭了瓦剌。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太监高声宣道。

    话音刚落,刑部尚书何鉴第一个迈出班列,向朱厚熜躬身禀道:

    “陛下,微臣有本上奏。”

    朱厚熜微微点头:

    “准奏!”

    一旁的太监立刻上前,从何鉴手中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递送到朱厚熜面前。

    何鉴清了清嗓子,开口禀道:“陛下,微臣近日全力审查不法粮商,现已查明相关情况。”

    “此次共涉及不法粮商295人,其中哄抬物价幅度超过1200的,多达150人”

    “而赚取不义之财超过50两的,也有125人……”

    朱厚熜此前已将查察不法粮商之事郑重地交给刑部审讯。

    何鉴深知此事关乎国计民生,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接到旨意后,他马上组织刑部官员对那些粮商展开连夜审讯。

    刑部众官吏通宵达旦。

    一夜之间,便将所有粮商的情况审查得清清楚楚。

    此刻,何鉴恭恭敬敬地说道:“请陛下圣裁!”

    一般而言,若不是涉及大案要案,不会牵扯如此众多的人员。

    若不是皇帝下达了旨意,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或许就能轻易逃过一劫。

    只可惜,他们竟敢在大米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物资上动手脚。

    终究还是将此事闹大,最终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朱厚熜坐在御座之上,目光冷峻,缓缓开口说道:

    “按大明律法惩处,此295人,若下次再犯,一律全家砍头!”

    何鉴赶忙跪地,高声应道:“微臣遵旨!”

    随即,何鉴回归班列。

    王阳明整理好官服,步伐稳健地走出班列。

    神情庄重而肃穆,朝着皇帝所在的方向长揖及地,朗声道:

    “微臣王阳明参见陛下!”

    “辽北大城与敦煌城的建设已基本告成,微臣特回京复命。”

    “王爱卿快快平身。”朱厚熜的声音带着欣慰与赞赏。

    王阳明起身,眼中闪烁着坚毅与忠诚的光芒,谦逊道:

    “陛下如此赞誉,微臣实不敢当。”

    “塞北与辽北能如此迅速平定,全赖陛下圣明烛照,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

    “陛下的雄才大略,实为千古一帝!”

    朱厚熜含笑颔首,续道:

    “你替朕操心辽北塞北两处,夙夜匪懈,劳苦功高,堪称是我大明的擎天柱啊!”

    听闻皇帝这一番高度评价,王阳明的身形微微一震。

    眼中涌起一抹激动之色,面色微微泛红,声音也因激动而略微发颤:

    “陛下过奖了!微臣不过是尽忠职守,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陛下的宏图大业。”

    “如今大明边患已除,变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富民强指日可待。”

    “这一切皆是陛下领导有方,陛下实乃千古一帝!”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露出敬佩之色。

    文臣们纷纷低声赞叹王阳明的谦逊与忠诚。

    武将们则挺直身躯,目光中满是对这位能臣的敬重。

    杨一清忍不住轻抚长髯,感慨道:

    “王大人真乃国之栋梁也!”

    严嵩则眼中满是憧憬与向往,似是将王阳明视为自己的榜样。

    整个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热烈。

    朱厚熜指尖轻叩御案,目光投向殿外廊下摇曳的竹影,缓声开口:\"王爱卿,且与朕细谈西域近况。\"

    \"微臣遵旨。\"

    王阳明恭谨俯身。

    \"自陛下颁下西域攻略,臣已着人在肃州、甘州等西陲重镇布下铁律”

    “凡与伊犁互通有无者,立时锁闭商道”

    “唯举兵攻伊犁者,许开榷场三日”

    他抬眸时,烛火在瞳孔里晃出细碎金光:

    此番陛下以'通商'为饵,实则借西域诸国之手剪除边患。”

    “消息传至撒马尔罕,康居王连夜点兵五千,扬言要踏平伊犁王庭”

    “龟兹国更以十二峰骆驼为聘,求购我大明火器图纸...\"

    殿角铜漏滴答,王阳明声音陡然沉下来:

    \"西域三十六国,本就为我朝丝绸、茶叶争破头”

    “撒马尔罕的商人曾言,若断了瓷器贸易,其国库岁入要折损七成。”

    “如今阿拉伯商队堵在嘉峪关外,愿以十倍毛皮换十箱景德镇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