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储君 > 第78章 农技互哺 稻菽盈仓

第78章 农技互哺 稻菽盈仓(2/2)

已命人将赤稻种子分发给岭南、江南诸州,明年此时,定能收获更多‘唐梵合种’的稻米。朕还想请梵州再送些青稞种子,朕要在陇右广种,让那里的百姓也能吃饱穿暖。”

    消息传回梵州,那陵提婆王立刻征集了千石青稞种子送往长安。他对身边的唐官笑道:“你看这稻麦,不分唐梵,只要肯用心种,就会结果。就像唐梵两国,只要互相学习,百姓就会安乐。”

    数年后,梵州的圩田扩展到十万亩,成为“南亚粮仓”,连波斯、大食都来购买粮食;大唐的陇右地区则因青稞种植,解决了驻军的粮草问题,吐蕃部落见汉地作物高产,也纷纷效仿,边境的粮价稳定了三成。有丝路商人说,如今走在路上,既能看到梵州农夫用唐犁耕地,也能见到陇右牧民种青稞,这景象比任何盟誓都更能证明“唐梵一家”。

    这日,孙耘在梵州的“农学堂”授课,讲台上摆着两株稻穗——一株是大唐的早稻,一株是梵州的赤稻,穗长粒数相差无几。他对台下的天竺学子说:“作物没有高低,技艺不分优劣,能让百姓吃饱的,就是好法子。就像这两株稻,一株来自渭水,一株来自恒河,却结出同样饱满的谷粒,这便是‘和而不同’的道理。”

    窗外,恒河的水静静流淌,映着金黄的稻田,远处传来农夫们的歌声,汉梵夹杂,却透着同样的喜悦。孙耘知道,他们播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信任;收获的不只是粮食,更是情谊。当唐式农具在恒河畔翻起沃土,当天竺种子在陇右结出硕果,这场跨越万里的“农技互哺”,早已超越了耕作本身,成了两国民心相通的最佳纽带——毕竟,没有什么比共同饱暖更能让人心连心,没有什么比仓廪充盈更能让邦交稳固。

    正如李承乾在给那陵提婆王的回信中所说:“王者治国,首重民生。民生之本,在食在衣。今唐梵共研农术,稻菽盈仓,便是天下太平的根基。这根基扎得越深,两国的情谊便越牢,子孙后代的福泽便越厚。”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